副溶血性弧菌对头孢噻肟耐药微进化机制的初探
发布时间:2021-01-12 23:47
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病原菌,广泛存在于河口、海洋环境和海产品中,生长温度在1044℃,最适温度3537℃。根据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的官方统计,副溶血性弧菌是引起我国食源性细菌中毒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在沿海地区。抗生素作为治疗人类传染病的药物非常有用,同时抗生素在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抗生素在水产养殖中的过度使用导致了副溶血性弧耐药性的增加。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和转录组学技术的应用可预测微生物潜在的耐药机制,进一步探明细菌获得耐药性的原因。为了了解副溶血性弧菌耐药进化机制,本论文做了以下研究1.人工诱导副溶血性弧菌对头孢噻肟产生耐药性及其进化前后耐药谱的变化;2.获得耐药型与原始副溶血性弧菌转录组学分析;3.获得耐药型与原始副溶血性弧菌基因组学分析;4.副溶血性弧菌头孢噻肟耐药微进化机制研究。本研究的具体内容和结果如下:1.人工诱导副溶血性弧菌对头孢噻肟产生耐药性及其进化前后耐药谱的变化本研究建立了一种诱导副溶血性弧菌产生头孢噻肟耐药性的方法。主要步骤如下:1).筛选敏感...
【文章来源】:上海海洋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9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革兰氏阴性菌耐药机制[95]
图 2-1 副溶血性弧菌(VPC1)暴露于头孢噻肟亚致死浓度的耐药进化过程Fig. 2-1 Evolution of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VPC1) exposed to sublethal concentration ofcefotaxime (0: wild-type bacteria)
图 2-1 副溶血性弧菌(VPC1)暴露于头孢噻肟亚致死浓度的耐药进化过程-1 Evolution of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VPC1) exposed to sublethal concentrationcefotaxime (0: wild-type bacteria)的耐药性稳定性检测结果原始菌株 VPC1 编号为 P0,诱导后的菌株按诱导天数编号为 P1-P30。 1 次后测得的 MIC 为 32 μg/mL,但是经过 8 次传代后它的 MIC 仍L(图 2-2)。说明 VPC1 获得的对头孢噻肟的耐药性可以稳定遗传。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食品与临床分离的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耐药性比较[J]. 李欢,张昭寰,汤荣,娄阳,赵莉,陈雯静,洪庆,潘迎捷,赵勇.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16(11)
[2]改良K-B法用于副溶血性弧菌耐药性检测[J]. 张昭寰,郭丹凤,王敬敬,林婷,潘迎捷,赵勇. 微生物学杂志. 2014(01)
[3]用文献综述法估计我国食源性副溶血性弧菌病发病率[J]. 毛雪丹,胡俊峰,刘秀梅.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3(03)
[4]2005年中国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监测资料分析[J]. 刘秀梅,陈艳,郭云昌,王竹天.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08(06)
本文编号:2973784
【文章来源】:上海海洋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9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革兰氏阴性菌耐药机制[95]
图 2-1 副溶血性弧菌(VPC1)暴露于头孢噻肟亚致死浓度的耐药进化过程Fig. 2-1 Evolution of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VPC1) exposed to sublethal concentration ofcefotaxime (0: wild-type bacteria)
图 2-1 副溶血性弧菌(VPC1)暴露于头孢噻肟亚致死浓度的耐药进化过程-1 Evolution of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VPC1) exposed to sublethal concentrationcefotaxime (0: wild-type bacteria)的耐药性稳定性检测结果原始菌株 VPC1 编号为 P0,诱导后的菌株按诱导天数编号为 P1-P30。 1 次后测得的 MIC 为 32 μg/mL,但是经过 8 次传代后它的 MIC 仍L(图 2-2)。说明 VPC1 获得的对头孢噻肟的耐药性可以稳定遗传。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食品与临床分离的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耐药性比较[J]. 李欢,张昭寰,汤荣,娄阳,赵莉,陈雯静,洪庆,潘迎捷,赵勇.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16(11)
[2]改良K-B法用于副溶血性弧菌耐药性检测[J]. 张昭寰,郭丹凤,王敬敬,林婷,潘迎捷,赵勇. 微生物学杂志. 2014(01)
[3]用文献综述法估计我国食源性副溶血性弧菌病发病率[J]. 毛雪丹,胡俊峰,刘秀梅.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3(03)
[4]2005年中国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监测资料分析[J]. 刘秀梅,陈艳,郭云昌,王竹天.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08(06)
本文编号:29737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swxlw/2973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