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生物学论文 >

高存活率益生菌微胶囊的制备及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21 20:27
  益生菌对人体有着多种多样的益生功能,可以调节肠道环境,维持肠道内的菌群平衡,并能代谢出一些有利于人体健康的代谢产物。还有着治疗便秘、腹泻和预防高血压等作用。所以益生菌越来越广泛的被应用于食品、药品等行业。但是现在益生菌存在着耐酸性差、不耐贮藏等问题,导致进入人体后的活菌数往往达不到能发挥益生作用的水平。本文主要研究了嗜酸乳杆菌、双歧杆菌单独以及混合培养的活菌数,并且添加了具有抗氧化性的多酚和能刺激益生菌生长的低聚果糖。再利用微胶囊技术将其包裹,使用多种方式来提高益生菌在肠道内的活菌数。使其益生功能得到最有效的发挥。现将研究内容及结论总结如下:1.研究了嗜酸乳杆菌、双岐杆菌以及1:1混合双菌的生长曲线,确定了活菌数量最多的时间为20 h。再通过单因素实验探究不同浓度的低聚果糖、茶多酚、葡萄多酚对益生菌的刺激作用。最后通过响应面分析出上述三种物质的最佳添加量组合。最后分析出的最适添加量为:低聚果糖1.50%、茶多酚0.080%、葡萄多酚0.080%。此时混合双菌活菌数为9.26×109 cfu/mL,而未添加任何物质的混合双菌活菌数仅为5.2×109

【文章来源】:烟台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6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益生菌
        1.1.1 益生菌概述
        1.1.2 益生菌的分类
        1.1.3 益生菌的作用
        1.1.4 益生菌研究及市场现状
        1.1.5 益生菌现存在的问题
        1.1.6 益生菌现在的研究热点
    1.2 益生元及合生元简介
        1.2.1 益生元
        1.2.2 合生元
    1.3 植物多酚简介
    1.4 微胶囊技术简介
        1.4.1 微胶囊定义
        1.4.2 益生菌微胶囊主要壁材
        1.4.3 益生菌微胶囊的主要技术
    1.5 益生菌微胶囊的研究现状
    1.6 研究背景及意义
    1.7 研究内容
2 FOS、PPT、GP对益生菌存活率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设备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益生菌生长曲线
        2.2.2 低聚果糖添加量对嗜酸乳杆菌、双歧杆菌、混合双菌存活率的影响
        2.2.3 茶多酚添加量对嗜酸乳杆菌、双歧杆菌、混合双菌存活率的影响
        2.2.4 葡萄多酚添加量对嗜酸乳杆菌、双歧杆菌、混合双菌存活率的影响
        2.2.5 低聚果糖、茶多酚和葡萄多酚组合的响应面设计
        2.2.6 最佳组合确定
    2.3 本章小结
3 益生菌微胶囊的制备工艺优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1.3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海藻酸钠与碳酸钙的质量比对混合双菌微胶囊包埋率和存活率的影响
        3.2.2 菌胶比对混合双菌微胶囊包埋率和存活率的影响
        3.2.3 水油体积比对混合双菌微胶囊包埋率和存活率的影响
        3.2.4 搅拌速度对混合双菌微胶囊包埋率和存活率的影响
        3.2.5 乳化剂添加量对混合双菌微胶囊包埋率和存活率的影响
        3.2.6 乳化时间对混合双菌微胶囊包埋率和存活率的影响
        3.2.7 益生菌微胶囊制备条件正交实验优化的结果与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益生菌微胶囊的体外评价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试剂
        4.1.3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益生菌微胶囊耐贮藏性实验
        4.2.2 益生菌微胶囊的耐胃酸实验
        4.2.3 益生菌微胶囊的肠溶性实验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益生菌的筛选及安全性研究进展[J]. 曲巍.  黑龙江科学. 2017(02)
[2]益生菌的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J]. 陈忠秀,李嘉文,赵扬,袁杰利,刘党生.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16(04)
[3]益生菌的研究进展[J]. 崔振威,奇建华.  中国医药指南. 2014(32)
[4]不同低聚糖对嗜酸乳杆菌增殖的影响研究[J]. 邢海楠,姜颖越,李艳茹,许广波,李太元.  延边大学农学学报. 2014(02)
[5]益生菌在当前市场的应用现状[J]. 王旭.  食品安全导刊. 2013(11)
[6]益生菌的种类及其在人体营养保健中的应用研究[J]. 谢莉敏,李丹,程秀芳,刘虹,黄启亮,王丛丛,谷巍.  安徽农业科学. 2013(17)
[7]益生菌及其制品研究和应用开发的最新进展[J]. 雷芸.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1)
[8]响应面法优化藜芦胺的提取工艺[J]. 薛兵,王涛涛,李丹丹,彭业芳,温文,温辉梁.  食品工业科技. 2013(02)
[9]益生菌对肠道菌群的影响——以Lactobacillus casei Zhang研究为例[J]. 张家超,郭壮,孙志宏,陈卫,张和平.  中国食品学报. 2011(09)
[10]嗜酸乳杆菌和双歧杆菌益生特性的研究[J]. 田芬,陈俊亮,粘靖祺,霍贵成.  食品工业科技. 2012(07)

硕士论文
[1]内源乳化法益生菌微胶囊冻干菌粉的制备及其特性研究[D]. 李宜春.烟台大学 2018
[2]内源乳化法制备双歧杆菌微胶囊的研究[D]. 王庆卫.江南大学 2014
[3]低聚糖对乳杆菌生物活性的作用[D]. 房晓.山东大学 2014
[4]益生菌功能特性及共生性研究[D]. 张英春.东北农业大学 2003
[5]益生菌的筛选及功能特性的研究[D]. 李妍.东北农业大学 2002



本文编号:29918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swxlw/29918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e08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