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枝藻目环化酶FamC1和FilC1的结构与功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19 20:10
Hapalindole吲哚生物碱是真枝藻目蓝绿藻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它拥有多个复杂的手性中心,具有广泛的抗菌、抗肿瘤和杀虫等生物活性。近年来,多环系统和潜在的应用价值让其倍受关注,逐渐成为生物化学合成领域的研究热点。本论文研究的FamC1和FilC1这两个真枝藻目环化酶,它们在Hapalindole吲哚生物碱生物合成中发挥了重要的催化作用。因此,其结构与功能催化方面的研究在Hapalindole生物碱生物合成中是尤为重要的。本论文首先将无跨膜区的FamC1和FilC1在E.coli BL21(DE3)表达后经过Ni-NTA和DEAE两步层析纯化蛋白。晶体初筛主要采用坐滴法在48孔晶体板中对Hampton Research晶体筛选试剂盒进行条件筛选。通过汞衍生物的制备和晶体衍射数据的收集,利用SIRAS方法获得了 FamC1初始电子密度图。通过Phenix和Coot进行结构的修正成功解析出FamC1晶体结构。FilC1的结构利用FamC1结构作为模板通过MR方法获得。此外,为了找到底物结合的关键位点,通过浸泡底物类似物法成功获得了 FilC1与CI4、FilC1与4IB复合体结构。Fam...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8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1.2四种Hapalindole类生物碱的生理功能??
.3.1.1生物信息学预测??3.1.1.1?FamC】和FilC?1结构预测??据李莎莎等人报道[46],FamCl和FilCl的序列相似性达到94%。在NCBI??的TOB数据库中进行Blast,结果没有发现与FamCl序列具有高相似度的蛋白??结构,结果如图3.1所示。通过Phyre?2预测了?FamCl的三级结构,是以半乳糖??结合区CBM4?(PDBID:1GU1)作为模板进行的预测。结果发现67%的序列参与??预测,可信度为98.8%,与模板结构的相似度只有20%,如图3.2所示。预测的??结构是由多个反向平行的(3折叠链组成,表面的loop区柔性较大,通常是配体??结合区。??鉴于以上的预测结果,目前这类催化科普重排发生的真枝藻目环化酶的三维??结构还未解析。因此,本课题尝试利用X射线衍射技术手段解析这两个Stig环??化酶的晶体结构,通过结构分析深入了解这类新型的Stig环化酶的结构和功能,??也对吲哚生物碱生物合成的研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No?putative?conserved?domains?have?been?detected??
p七y,2结构预洲结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长春花萜类吲哚生物碱生物合成与调控研究[J]. 匡雪君,王彩霞,邹丽秋,朱孝轩,孙超. 中国中药杂志. 2016(22)
[2]强筋健骨丸治疗骨关节炎60例[J]. 党建军,刘敏,张久红. 陕西中医. 2003(09)
博士论文
[1]吲哚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 郭翔海.天津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041623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8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1.2四种Hapalindole类生物碱的生理功能??
.3.1.1生物信息学预测??3.1.1.1?FamC】和FilC?1结构预测??据李莎莎等人报道[46],FamCl和FilCl的序列相似性达到94%。在NCBI??的TOB数据库中进行Blast,结果没有发现与FamCl序列具有高相似度的蛋白??结构,结果如图3.1所示。通过Phyre?2预测了?FamCl的三级结构,是以半乳糖??结合区CBM4?(PDBID:1GU1)作为模板进行的预测。结果发现67%的序列参与??预测,可信度为98.8%,与模板结构的相似度只有20%,如图3.2所示。预测的??结构是由多个反向平行的(3折叠链组成,表面的loop区柔性较大,通常是配体??结合区。??鉴于以上的预测结果,目前这类催化科普重排发生的真枝藻目环化酶的三维??结构还未解析。因此,本课题尝试利用X射线衍射技术手段解析这两个Stig环??化酶的晶体结构,通过结构分析深入了解这类新型的Stig环化酶的结构和功能,??也对吲哚生物碱生物合成的研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No?putative?conserved?domains?have?been?detected??
p七y,2结构预洲结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长春花萜类吲哚生物碱生物合成与调控研究[J]. 匡雪君,王彩霞,邹丽秋,朱孝轩,孙超. 中国中药杂志. 2016(22)
[2]强筋健骨丸治疗骨关节炎60例[J]. 党建军,刘敏,张久红. 陕西中医. 2003(09)
博士论文
[1]吲哚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 郭翔海.天津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0416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swxlw/3041623.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