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内吞循环与ARF小G蛋白调节因子的研究进展
发布时间:2021-02-25 13:23
ARF小G蛋白鸟苷酸交换因子(ARF guanine nucleotide exchange factor,简称ARF-GEF)是一类在植物的器官发育、形态建成及信号感知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的小G蛋白调节因子。这类蛋白在真核生物中普遍存在并且进化保守。关于ARF-GEF的研究越来越多并成为发育生物学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在67篇文献基础上,比较了ARF-GEF在动物、植物以及酵母中的不同亚细胞定位,分析了不同ARF-GEF亚家族蛋白之间的进化关系,并总结了其在囊泡运输系统中的功能机制,为国内科研工作者进行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文章来源】: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33(03)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内膜循环系统对BFA的响应机制以及BFA小体的结构
真核生物的内吞循环是一个复杂而有序的过程.从内吞的发生(formation)到囊泡的运输(trafficking)、分拣(selective)及最后重新回到质膜(recycling)或是产生降解,都受到严密和精细的调控[1,2].以动物的内吞循环系统为例,它至少包括以下几个亚细胞结构:早期内吞小体(early endosomes)、晚期内吞小体(late endosomes)、循环内吞小体(recyclingendosomes)、高尔基体(golgi)、高尔基体反面结构(trans-golgi network)和溶酶体(lysosomes)[2].植物内膜循环系统与动物的区别在于植物TGN与高尔基体式具有早期内吞小体的特征,液泡具有溶酶体的降解功能[2],图1根据GELDNER等人文章的修改[2].植物细胞结构和动物细胞结构存在明显差别,最显著的特征为植物细胞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和其他质体.尤其是液泡的存在使得植物的亚细胞结构和动物产生了明显的区别.植物的液泡占据了植物细胞的大部分空间,并具有容纳酸性水解酶[3]、储存无机盐和糖类、维持细胞膨压等多种生理功能.由于植物没有溶酶体,植物的液泡在储存和降解蛋白质方面具有溶酶体类似的作用,这也使植物的内吞循环系统区别于动物产生了一些特化的步骤[4,5].植物的早期内吞小体缺乏分类内吞小体(sorting endosomes)的功能,并和高尔基体反面结构TGN融合在一起;循环内吞小体具有储存内吞小体功能,并和早期内吞小体之间有物质交换;前液泡体(prevacuolar compartment,PVC)具有晚期内吞小体特征;液泡(vacuole)具有溶酶体的功能[2,6].植物的内吞循环受到严密而精细的调控,ARF小G蛋白就是其中一类调节因子.
ARF-GEF的鸟苷酸交换结构域被称为SEC7结构域,这一命名来源于第一个被鉴定出来的ARF鸟苷酸交换因子:酵母的ARF-GEF家族蛋白SEC7p[16,17].ARF-GEF的SEC7结构域活性可以被一种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布雷菲德菌素A(brefeldin A,BFA)特异抑制[18,19],这种次生代谢物被认为和病原菌入侵宿主的过程有关[20,21].当BFA与ARF-GEF的SEC7结构域结合后其鸟苷酸交换能力将被封闭;并极快地引起囊泡包被类蛋白,如包被蛋白复合体(COPI)和网格蛋白(clathrin),释放到胞质内,同时循环内吞小体到质膜之间的运输也被抑制[22,23].BFA特异抑制ARF-GEF所调节的囊泡运输,并在胞质内形成一种特殊的亚细胞结构:BFA小体(BFA compartment/body)[24,25].BFA抑制内吞的循环阶段,并使对BFA敏感的GNOM从高尔基体上分离下来与TGN融合形成BFA小体;而BFA不敏感的GNL1则不会从高尔基体上分离依然定位在高尔基体上[26].BFA小体被认为是由多种亚细胞器聚集而形成,这些亚细胞器包括:高尔基体、高尔基体反面网络、循环内吞小体.BFA小体外层为高尔基体环绕,内层为高尔基体反面结构[26],图3根据NARAMOTO等[26]的研究修改.图3 内膜循环系统对BFA的响应机制以及BFA小体的结构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植物激素调控水稻冠根发育研究进展[J]. 李金涛,潘娟娟,闫寒,樊海燕,刘明艳,彭波,宋晓华,宋世枝,易庆平,简清梅.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3)
[2]GNOM-LIKE 2, Encoding an Adenosine Diphosphate-Ribosylation Factor-Guanine Nucleotide Exchange Factor Protein Homologous to GNOM and GNL1, is Essential for Pollen Germination in Arabidopsis[J]. Dong-Jie Jia1, Xi Cao1, Wei Wang1, Xiao-Yun Tan1, Xue-Qin Zhang1, Li-Qun Chen1 and De Ye1,2 (1State Key Laboratory of Plant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 College of Biological Sciences,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3, China; 2National Center for Plant Gene Research, Beijing 100101, China).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2009(08)
本文编号:3051037
【文章来源】: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33(03)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内膜循环系统对BFA的响应机制以及BFA小体的结构
真核生物的内吞循环是一个复杂而有序的过程.从内吞的发生(formation)到囊泡的运输(trafficking)、分拣(selective)及最后重新回到质膜(recycling)或是产生降解,都受到严密和精细的调控[1,2].以动物的内吞循环系统为例,它至少包括以下几个亚细胞结构:早期内吞小体(early endosomes)、晚期内吞小体(late endosomes)、循环内吞小体(recyclingendosomes)、高尔基体(golgi)、高尔基体反面结构(trans-golgi network)和溶酶体(lysosomes)[2].植物内膜循环系统与动物的区别在于植物TGN与高尔基体式具有早期内吞小体的特征,液泡具有溶酶体的降解功能[2],图1根据GELDNER等人文章的修改[2].植物细胞结构和动物细胞结构存在明显差别,最显著的特征为植物细胞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和其他质体.尤其是液泡的存在使得植物的亚细胞结构和动物产生了明显的区别.植物的液泡占据了植物细胞的大部分空间,并具有容纳酸性水解酶[3]、储存无机盐和糖类、维持细胞膨压等多种生理功能.由于植物没有溶酶体,植物的液泡在储存和降解蛋白质方面具有溶酶体类似的作用,这也使植物的内吞循环系统区别于动物产生了一些特化的步骤[4,5].植物的早期内吞小体缺乏分类内吞小体(sorting endosomes)的功能,并和高尔基体反面结构TGN融合在一起;循环内吞小体具有储存内吞小体功能,并和早期内吞小体之间有物质交换;前液泡体(prevacuolar compartment,PVC)具有晚期内吞小体特征;液泡(vacuole)具有溶酶体的功能[2,6].植物的内吞循环受到严密而精细的调控,ARF小G蛋白就是其中一类调节因子.
ARF-GEF的鸟苷酸交换结构域被称为SEC7结构域,这一命名来源于第一个被鉴定出来的ARF鸟苷酸交换因子:酵母的ARF-GEF家族蛋白SEC7p[16,17].ARF-GEF的SEC7结构域活性可以被一种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布雷菲德菌素A(brefeldin A,BFA)特异抑制[18,19],这种次生代谢物被认为和病原菌入侵宿主的过程有关[20,21].当BFA与ARF-GEF的SEC7结构域结合后其鸟苷酸交换能力将被封闭;并极快地引起囊泡包被类蛋白,如包被蛋白复合体(COPI)和网格蛋白(clathrin),释放到胞质内,同时循环内吞小体到质膜之间的运输也被抑制[22,23].BFA特异抑制ARF-GEF所调节的囊泡运输,并在胞质内形成一种特殊的亚细胞结构:BFA小体(BFA compartment/body)[24,25].BFA抑制内吞的循环阶段,并使对BFA敏感的GNOM从高尔基体上分离下来与TGN融合形成BFA小体;而BFA不敏感的GNL1则不会从高尔基体上分离依然定位在高尔基体上[26].BFA小体被认为是由多种亚细胞器聚集而形成,这些亚细胞器包括:高尔基体、高尔基体反面网络、循环内吞小体.BFA小体外层为高尔基体环绕,内层为高尔基体反面结构[26],图3根据NARAMOTO等[26]的研究修改.图3 内膜循环系统对BFA的响应机制以及BFA小体的结构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植物激素调控水稻冠根发育研究进展[J]. 李金涛,潘娟娟,闫寒,樊海燕,刘明艳,彭波,宋晓华,宋世枝,易庆平,简清梅.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3)
[2]GNOM-LIKE 2, Encoding an Adenosine Diphosphate-Ribosylation Factor-Guanine Nucleotide Exchange Factor Protein Homologous to GNOM and GNL1, is Essential for Pollen Germination in Arabidopsis[J]. Dong-Jie Jia1, Xi Cao1, Wei Wang1, Xiao-Yun Tan1, Xue-Qin Zhang1, Li-Qun Chen1 and De Ye1,2 (1State Key Laboratory of Plant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 College of Biological Sciences,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3, China; 2National Center for Plant Gene Research, Beijing 100101, China).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2009(08)
本文编号:30510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swxlw/3051037.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