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客观警觉度的睡眠剥夺易损性差异及其神经机制
发布时间:2021-03-21 11:25
随着对睡眠剥夺的深入研究,睡眠剥夺对大脑认知能力的影响已经不再被认为,或者不仅仅限于“损失了睡眠带来的益处”。事实上,睡眠剥夺对人类大脑的影响非常广泛。从警觉、注意、感知觉,到高级认知功能,都会受到睡眠剥夺的损害。睡眠剥夺已经成为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尽管很多人会尝试进行恢复性睡眠或补偿性睡眠,试图消除睡眠不足或剥夺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但睡眠剥夺依然对大脑存在长期不可逆转的影响。睡眠不足的问题对经济,健康,教育等多个领域产生巨大的影响和损失,对该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睡眠剥夺易损性是指个体的心理行为特征对睡眠剥夺易感的程度。睡眠剥夺易损性是一个被试间差异大,被试内稳定的特质性的属性。但同一个个体在某一个行为特征上睡眠剥夺易损性高,并不代表其在另一个行为特征上的易损性必然会高,即存在“任务依赖”。不仅如此,跨任务易损性差异还存在着遗传性的因素。先前研究已经发现,与人们的主观经验不同,个体客观测量得到的警觉表现的睡眠剥夺易损性的高低,与主观报告的警觉表现的睡眠剥夺易损性的高低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目前认为在易损性的背后存在着3种独立的因素,一是警觉的主观评估;二是认知加工...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睡眠剥夺实验流程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小时剥夺后的睡意,并且显著低于36小时剥夺后的睡意。但24小时剥夺后的意睡,以及36小时剥夺后的睡意之间没有发现显著差异(图2&表4)。舒适维度的得分显著改变(F=14.91,p<0.0001,df=2)。正常休息后的舒适得分显著高于24小时以及36小时睡眠剥夺后,但24小时与36小时睡眠剥夺后的舒适得分没有显著差异(图2&表4)。其他四个维度(包括意识中断,心理理论,躯体意识,自我),未发现显著的F效应。以上多重比较校正均采用Bonferroni校正方法。方差分析结果请看表1。表4ARSQ量表事后多重比较维度测量时间点VS测量时间点tp计划Well-rested24hSD3.70180.003336hSD2.27620.096124hSD36hSD-1.17850.7504睡意Well-rested24hSD-6.5441<0.000136hSD-9.2381<0.000124hSD36hSD-0.68981舒适Well-rested24hSD3.82930.002436hSD4.38630.000624hSD36hSD1.32620.5917注:仅包含F检验得到显著结果的维度。表中所有统计值均经过Bonferroni校正;自由度为24。Well-rested,24hSD以及36hSD分别对应TP1,TP7与TP9三个采样时间点。图2行为量表数据概况注:为了便于可视化,仅标注与第一个时间点比较存在显著差异的时间点。图中误差线表示数据标准误。*:p<0.05;**:p<0.01;***:p<0.001;所有p值均为Bonferroni校正后的结果。RT:Responsetime.
3研究一36小时睡眠剥夺对主观嗜睡和客观警觉度的影响213.3.4相关分析相关分析发现,两个时间段(Well-rested到24hSD,以及24hSD到36hSD)下的主观嗜睡和客观警觉度的改变都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图3)。正常休息到24小时睡眠剥夺时间段,pvt中值与ARSQ睡意得分的改变值未发现显著的相关关系(r=0.1744,p=0.4044,df=24);24小时到36小时时间段,未发现显著的相关关系(r=0.0414,p=0.8441,df=24)。图3睡眠剥夺对主观嗜睡与客观警觉度损害的相关注:统计值均未经过多重比较校正。正常休息到24小时睡眠剥夺时间段,pvt均值与ARSQ睡意得分的改变值之间未发现显著的相关关系(r=0.2999,p=0.1452,df=24);24小时到36小时时间段,未发现显著的相关关系(r=-0.0222,p=0.9162,df=24)。正常休息到24小时睡眠剥夺时间段,pvtlapses与ARSQ睡意得分的改变值之间未发现显著的相关关系(r=0.1447,p=0.4901,df=24);24小时到36小时时间段,未发现显著的相关关系(r=-0.0296,p=0.8883,df=24)。以上所有统计值为未进行多重比较校正后的结果。相关分析的结果未支持睡眠剥夺对客观警觉度和主观嗜睡的损害之间存在任何显著的相关关系。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皮层运动区和皮层下运动区在运动的认知控制中的作用[J]. 卢钦钦,代淑芬,顾凯,左洋凡,于萍. 心理科学进展. 2012(11)
博士论文
[1]部分睡眠剥夺影响执行功能的ERP研究[D]. 李丹.安徽医科大学 2017
本文编号:3092782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睡眠剥夺实验流程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小时剥夺后的睡意,并且显著低于36小时剥夺后的睡意。但24小时剥夺后的意睡,以及36小时剥夺后的睡意之间没有发现显著差异(图2&表4)。舒适维度的得分显著改变(F=14.91,p<0.0001,df=2)。正常休息后的舒适得分显著高于24小时以及36小时睡眠剥夺后,但24小时与36小时睡眠剥夺后的舒适得分没有显著差异(图2&表4)。其他四个维度(包括意识中断,心理理论,躯体意识,自我),未发现显著的F效应。以上多重比较校正均采用Bonferroni校正方法。方差分析结果请看表1。表4ARSQ量表事后多重比较维度测量时间点VS测量时间点tp计划Well-rested24hSD3.70180.003336hSD2.27620.096124hSD36hSD-1.17850.7504睡意Well-rested24hSD-6.5441<0.000136hSD-9.2381<0.000124hSD36hSD-0.68981舒适Well-rested24hSD3.82930.002436hSD4.38630.000624hSD36hSD1.32620.5917注:仅包含F检验得到显著结果的维度。表中所有统计值均经过Bonferroni校正;自由度为24。Well-rested,24hSD以及36hSD分别对应TP1,TP7与TP9三个采样时间点。图2行为量表数据概况注:为了便于可视化,仅标注与第一个时间点比较存在显著差异的时间点。图中误差线表示数据标准误。*:p<0.05;**:p<0.01;***:p<0.001;所有p值均为Bonferroni校正后的结果。RT:Responsetime.
3研究一36小时睡眠剥夺对主观嗜睡和客观警觉度的影响213.3.4相关分析相关分析发现,两个时间段(Well-rested到24hSD,以及24hSD到36hSD)下的主观嗜睡和客观警觉度的改变都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图3)。正常休息到24小时睡眠剥夺时间段,pvt中值与ARSQ睡意得分的改变值未发现显著的相关关系(r=0.1744,p=0.4044,df=24);24小时到36小时时间段,未发现显著的相关关系(r=0.0414,p=0.8441,df=24)。图3睡眠剥夺对主观嗜睡与客观警觉度损害的相关注:统计值均未经过多重比较校正。正常休息到24小时睡眠剥夺时间段,pvt均值与ARSQ睡意得分的改变值之间未发现显著的相关关系(r=0.2999,p=0.1452,df=24);24小时到36小时时间段,未发现显著的相关关系(r=-0.0222,p=0.9162,df=24)。正常休息到24小时睡眠剥夺时间段,pvtlapses与ARSQ睡意得分的改变值之间未发现显著的相关关系(r=0.1447,p=0.4901,df=24);24小时到36小时时间段,未发现显著的相关关系(r=-0.0296,p=0.8883,df=24)。以上所有统计值为未进行多重比较校正后的结果。相关分析的结果未支持睡眠剥夺对客观警觉度和主观嗜睡的损害之间存在任何显著的相关关系。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皮层运动区和皮层下运动区在运动的认知控制中的作用[J]. 卢钦钦,代淑芬,顾凯,左洋凡,于萍. 心理科学进展. 2012(11)
博士论文
[1]部分睡眠剥夺影响执行功能的ERP研究[D]. 李丹.安徽医科大学 2017
本文编号:30927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swxlw/3092782.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