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生物学论文 >

团体创造活动的脑-脑间神经互动机制

发布时间:2021-05-23 13:00
  在团体创造力研究领域,先前研究主要探究不同因素对团体创造表现的影响。本研究认为,为了能够更加全面地检验不同因素对团体创造力的影响,除了考察创造性表现的变化,还要考察团体创造活动中的交互式认知过程,尤其是其背后的脑-脑间神经基础。本研究通过七个超扫描实验(基于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对下述几个重要问题进行了探讨:(1)不同因素会对团体创造表现产生何种影响?(2)不同因素会对团体创造过程中交互式认知表现产生何种影响?(3)在团体创造活动中,团体成员的脑-脑间神经互动表现(脑同步)存在何种特征?这种特征与团体创造表现之间存在何种联系?这种特征又与团体创造过程中的交互式认知表现存在何种联系?(4)不同因素会对团体成员间的脑同步产生怎么样的影响?首先,实验一通过比较有、无互动的两个个体间的脑同步和行为表现,探究了脑同步在团体创造活动中的行为学意义。结果表明,在团体创造活动中,脑同步可能反映了信息交流。其次,实验二至实验五检验了不同团体结构因素(实验二-性别结构、实验三-知识结构、实验四-团体开放性人格、实验五-团体观点采择倾向)对团体创造表现、团体创造过程中的交互式认知表现以及团体成员间的脑同步的...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8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前情提要
第一章 引言
    1.1 团体创造力的定义与测量
        1.1.1 团体创造力的定义
        1.1.2 团体创造力的测量
    1.2 团体结构因素、动态因素与团体创造力
        1.2.1 团体结构因素之性别结构
        1.2.2 团体结构因素之知识结构
        1.2.3 团体结构因素之人格结构
        1.2.4 团体动态因素之任务评价
        1.2.5 团体动态因素之交流模式
    1.3 创造力的相关理论
        1.3.1 创造力的双通道理论
        1.3.2 语义记忆的激活扩散理论
    1.4 创造力的神经科学研究
        1.4.1 创造力的脑结构成像研究
        1.4.2 创造力的脑功能成像研究
        1.4.3 创造力的脑网络研究
    1.5 超扫描技术介绍与研究发现
        1.5.1 超扫描技术介绍
        1.5.2 超扫描研究介绍
    1.6 问题提出与研究方案
    1.7 实验伦理申请批复情况
第二章 实验一脑-脑间同步性在团体创造活动中的行为学意义
    2.1 引言
    2.2 方法
        2.2.1 被试
        2.2.2 实验设计
        2.2.3 实验任务
        2.2.4 实验过程
        2.2.5 团体创造性表现的评估
        2.2.6 团体内部的观点采择行为
        2.2.7 近红外数据采集
        2.2.8 脑同步计算
    2.3 结果
        2.3.1 团体内部不同成员组合的脑同步
        2.3.2 脑同步的时序变化
        2.3.3 团体创造性表现的时序变化
        2.3.4 团体内观点采择水平
        2.3.5 脑与行为相关分析
    2.4 讨论
第三章 实验二性别结构对团体创造活动的影响及其背后的神经基础
    3.1 引言
    3.2 方法
        3.2.1 被试
        3.2.2 实验设计
        3.2.3 实验任务
        3.2.4 实验过程
        3.2.5 团体任务表现的评估
        3.2.6 团体内部的集体灵活性和观点采择行为
        3.2.7 近红外数据采集
        3.2.8 相同通道的脑同步计算
        3.2.9 不同通道的脑同步计算
        3.2.10 其他控制变量测量
    3.3 结果
        3.3.1 后测变量分析
        3.3.2 团体任务表现
        3.3.3 团体任务表现的时序变化
        3.3.4 团体内部观点采择水平和集体灵活性
        3.3.5 团体内部观点采择水平和集体灵活性的时序变化
        3.3.6 相同通道的脑同步
        3.3.7 不同通道的脑同步
        3.3.8 脑与行为相关分析
    3.4 讨论
第四章 实验三知识结构对团体创造活动的影响及其背后的神经基础
    4.1 引言
    4.2 方法
        4.2.1 被试
        4.2.2 实验设计
        4.2.3 实验任务
        4.2.4 实验过程
        4.2.5 团体任务表现的评估
        4.2.6 团体内部的集体灵活性和观点采择行为
        4.2.7 创造性任务过程中行为表现的时序变化
        4.2.8 近红外数据采集
        4.2.9 相同通道的脑同步计算
        4.2.10 不同通道的脑同步计算
        4.2.11 其他控制变量的测量
    4.3 结果
        4.3.1 控制变量分析
        4.3.2 团体任务表现
        4.3.3 团体创造性表现的时序变化
        4.3.4 团体内部观点采择水平和集体灵活性
        4.3.5 团体内部观点采择水平和集体灵活性的时序变化
        4.3.6 相同通道的脑同步
        4.3.7 不同通道的脑同步
        4.3.8 脑同步增量的时序变化
        4.3.9 脑与行为之间的相关分析
    4.4 讨论
第五章 实验四开放性人格对团体创造活动的影响及其背后的神经基础
    5.1 引言
    5.2 方法
        5.2.1 被试
        5.2.2 实验设计
        5.2.3 实验任务
        5.2.4 实验过程
        5.2.5 团体任务表现的评估
        5.2.6 团体内部的集体灵活性和观点采择行为
        5.2.7 创造性任务过程中行为表现的时序变化
        5.2.8 近红外数据采集
        5.2.9 相同通道的脑同步计算
        5.2.10 不同通道的脑同步计算
        5.2.11 其他控制变量的测量
    5.3 结果
        5.3.1 控制变量分析
        5.3.2 团体任务表现
        5.3.3 团体内部观点采择水平和集体灵活性
        5.3.4 团体创造过程行为表现的时序变化
        5.3.5 相同通道的脑同步
        5.3.7 不同通道的脑同步
    5.4 讨论
第六章 实验五观点采择倾向对团体创造活动的影响及其背后的神经基础
    6.1 引言
    6.2 方法
        6.2.1 被试
        6.2.2 实验设计
        6.2.3 实验任务
        6.2.4 实验过程
        6.2.5 团体任务表现的评估
        6.2.6 团体内部的集体灵活性和观点采择行为
        6.2.7 创造性任务过程中行为表现的时序变化
        6.2.8 近红外数据采集
        6.2.9 相同通道的脑同步计算
        6.2.10 不同通道的脑同步计算
        6.2.11 其他控制变量的测量
    6.3 结果
        6.3.1 控制变量分析
        6.3.2 团体任务表现
        6.3.3 团体创造性表现的时序变化
        6.3.4 团体内部观点采择水平和集体灵活性
        6.3.5 团体内部观点采择水平和集体灵活性的时序变化
        6.3.6 相同通道的脑同步
        6.3.7 不同通道的脑同步
        6.3.8 脑同步的时序变化
        6.3.9 脑与行为之间的相关分析
    6.4 讨论
第七章 实验六任务评价对团体创造活动的影响及其背后的神经基础
    7.1 引言
    7.2 方法
        7.2.1 被试
        7.2.2 实验设计
        7.2.3 实验任务
        7.2.4 实验过程
        7.2.5 团体创造性表现的评估
        7.2.6 团体内部的集体灵活性和观点采择行为
        7.2.7 近红外数据采集
        7.2.8 脑同步计算
        7.2.9 其他控制变量的计算
    7.3 结果
        7.3.1 控制变量分析
        7.3.2 团体任务表现
        7.3.3 团体内部集体灵活性和观点采择水平
        7.3.4 脑同步
        7.3.5 脑与行为之间的相关分析
    7.4 讨论
第八章 实验七交流模式对团体创造活动的影响及其背后的神经基础
    8.1 引言
    8.2 方法
        8.2.1 被试
        8.2.2 实验设计
        8.2.3 实验任务
        8.2.4 实验过程
        8.2.5 团体创造性表现的评估
        8.2.6 团体内部的集体灵活性和观点采择行为
        8.2.7 团体创造表现和观点采择行为的时序变化
        8.2.8 近红外数据采集
        8.2.9 相同通道的脑同步计算
        8.2.10 不同通道的脑同步计算
        8.2.11 脑同步结果有效性分析
        8.2.12 其他控制变量的测量
    8.3 结果
        8.3.1 控制变量分析
        8.3.2 团体创造性表现
        8.3.3 团体内观点采择水平和集体灵活性
        8.3.4 团体创造性表现和观点采择行为的时序变化
        8.3.5 相同通道的脑同步
        8.3.6 不同通道的脑同步
        8.3.7 神经成像结果有效性分析
        8.3.8 脑与行为的相关分析
        8.3.9 脱氧血红蛋白信号分析
    8.4 讨论
第九章 总讨论
    9.1 研究总结
    9.2 双通道理论与团体创造活动
    9.3 激活扩散理论与团体创造活动
    9.4 脑同步与团体创造活动
    9.5 执行控制网络、默认网络与团体创造活动
    9.6 研究意义
第十章 研究结论、局限及展望
    10.1 研究结论
    10.2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开放性人格量表(NEO-PI-R)
    附录2 RUNCO构念行为量表(RIBS)
    附录3 团体偏好量表(GPS)
    附录4 观点采择倾向量表(PTS)
    附录5 SAM自测情绪量表(SAM)
    附录6 任务愉悦性问卷
    附录7 问卷
    附录8 FPZ为参照点的光极板通道定位数据(占比最大脑区)
    附录9 P6 为参照点的光极板通道定位数据(占比最大脑区)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汉语字谜原型激活中的情绪促进效应[J]. 陈丽,张庆林,严霞,张颖,廖祥慧,陈谊.  心理学报. 2008(02)
[2]字谜解决中的“啊哈”效应:来自ERP研究的证据[J]. 邱江,张庆林.  科学通报. 2007(22)
[3]NEO个性问卷修订本在中国的应用研究[J]. 戴晓阳,姚树桥,蔡太生,杨坚.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4(03)

博士论文
[1]师生间脑同步追踪互动学习:识别、调节和因果[D]. 潘亚峰.华东师范大学 2019



本文编号:32025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swxlw/32025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581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