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生物学论文 >

抽穗期基因对水稻光合性状的遗传效应

发布时间:2021-06-07 08:04
  抽穗期与光合作用均是影响水稻产量的潜力因素,两者在控制水稻生长发育以及开花繁殖上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抽穗期对于产量的控制可能与光合作用途径密切相关。Hd1和Ghd7均是控制水稻抽穗期和产量的多效基因,但它们的影响作用机理尚未研究清楚。本研究应用从珍汕97/密阳46重组自交系中筛选构建的2套近等基因系Z43群体和Z44群体来研究自然长日照条件下,Hd1与Ghd7在水稻抽穗期间对光合性状的调控作用,其中珍汕97的Hd1为功能型等位基因,密阳46的Ghd7为功能型等位基因。主要结果如下:Z43群体中Hd1座位与PhyB座位分离。实验检测到Hd1对光合相关性状的主效应,功能型Hd1降低水稻抽穗期间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总蛋白含量;提高叶绿素含量、CAT酶含量、SOD酶含量。但并未检测到PhyB对光合性状、叶绿素含量以及其他相关生理性状的显著效应。Z44群体中Hd1座位与Ghd7座位分离。实验检测到Ghd7对光合性状的主效应,功能型Ghd7降低水稻抽穗期间的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和蒸腾速率,未检测到Hd1对这四种光... 

【文章来源】:杭州师范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9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抽穗期基因对水稻光合性状的遗传效应


水稻成花素的分子调控途径(Tsujietal.,2011)

构建过程,水稻,中国水稻,田间管理


19图 2.1 水稻材料的构建过程Fig2.1 Development of the plant materials2.1.2 田间种植2017 年 5 月-2017 年 10 月,将两套群体种植于中国水稻研究所富阳实验基地,设置 2 个重复,每个株系种植 1 行,每行 8 株,株行距为 20 cm×23 cm,常规田间管理,于齐穗期田间检测单株剑叶光合参数,测完后取 40 片水稻剑叶用于后续生理实验。2018 年 5 月-2018 年 10 月,将两套群体种植于中国水稻研究所富阳实验基地,每个株系种植 1 行,每行 8 株,株行距为 20 cm×23 cm,常规田间管理,于齐穗期用液氮收取每种基因型叶片各 3 个重复用于转录组分析研究。

流程图,转录组,流程


计波长 405nm,用光径 0.5cm 的比色皿,双蒸水调零,测定各管吸(5)计算公式:CAT 活力(U/mgprot)=(对照 OD 值-测定 OD 值0 x 取样量)/待测样本蛋白浓度(mgprot/ml)所有生理数据测定均重复 3 次。.4 数据分析运用 SAS 软件的一般线性模型(Proc GLM),对所得数据进行双因素检测由单个等位基因分离引起的表型变异以及由两个非等位基因互作变异,估算加性效应,通过基因型间的遗传方差估算遗传率。.5 转录组流程结合生理实验数据与水稻的生长情况,在两套群体中挑选出不同基因穗期收取水稻叶片后,液氮保存。委托杭州联川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组测定分析。实验流程如图所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我国水稻主栽品种抽穗期多样性的遗传分析[J]. 魏祥进,徐俊锋,江玲,王洪俊,周振玲,翟虎渠,万建民.  作物学报. 2012(01)
[2]The Distribution of Japonica Rice Cultivars in the Lower Reg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is Determined by Its Photoperiod-sensitivity and Heading Date Genotypes[J]. Xiang-Jin Wei1, Ling Jiang1, Jun-Feng Xu1, Xi Liu1, Shi-Jia Liu1, Hu-Qu Zhai2 and Jian-Min Wan1,2 (1State Key Laboratory of Crop Genetics and Germplasm Enhancement,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5, China; 2Institute of Crop Sciences,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Beijing 100081, China).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2009(10)
[3]水稻叶绿素含量及其与光合速率关系的研究[J]. 刘贞琦,刘振业,马达鹏,曾淑芬.  作物学报. 1984(01)

硕士论文
[1]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对光合生理及产量的影响[D]. 周振翔.扬州大学 2016



本文编号:32162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swxlw/32162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794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