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生物学论文 >

基于贝壳形态和分子特征的无齿蚌分类地位和物种有效性

发布时间:2021-07-13 16:27
  无齿蚌类群隶属于软体动物门(Mollusca),双壳纲(Bivalvia),古异齿亚纲(Palaeoheterodonta),蚌目(Unionoida),蚌科(Unionidae),珠蚌亚科(Unioninae),广泛分布在长江中下游的主要河流和湖泊。无齿蚌类群表型可塑性强,具有高度的种内或种间形态变异,属及属下物种分类及物种的有效性一直存在争议。此前的研究虽证明了该类群的复系性,但未对其作深入分析和重新分类。目前无齿蚌类群的物种鉴定主要依据厄德(Heude)和刘月英的物种描述。但由于许多物种描述简单,仅有贝壳特征,凭证标本和模式标本也难以查对,使物种鉴定困难。本研究基于厄德(Heude)和刘月英的资料,对采自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无齿蚌物种进行了详细的形态描述,利用四个基因标记对这些物种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同时整合贝壳的几何形态测量学等形态数据进行物种界定,以期为该类群的分类提供更多的资料。主要研究结果如下:第一,基于线粒体COI、NDI、16S rRNA以及核基因28S rRNA构建聚焦于无齿蚌类群的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中国无齿蚌类群为复系群,分为Anemina和Sinanodonta两个... 

【文章来源】:南昌大学江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基于贝壳形态和分子特征的无齿蚌分类地位和物种有效性


图1.1线粒体基因组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的氨基酸差异程度(引自Breton等,2011)_??Figure?1.1?Mitochondrial?genome?13?

示意图,地标,几何形态,示意图


?第2章材料和方法???过标本边缘的地标)[1G3]。最后,运用M〇rph〇J1.07a[104]软件基于协方差矩阵对生??成的数据矩阵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和典型变量分析(CVA),以便对个体间的形??态差异进行可视化分析,并检验不同系统发育组间的差异。??麵??图2.1左半壳用于几何形态测量分析的31个地标点示意图。红色实心圆圈表示同源地标,??红色空心圆圈表示半地标。??Figure?2.1?Left?valve?with?31?landmarks?used?for?geometric?morphometric?analysis,?homologous??landmarks?are?indicated?by?solid?red?and?semi?landmarks.??2.3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2.3.1实验试剂??表2.2实验试剂和生产商??Table?2.2?Laboratory?reagents?and?manufactures??实验试剂?生产商??海洋动物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Tiangen?Biotech,Beijing??Expremix?Taq?宝生物工程(Takara)大连有限公司??DL1000和DL2000DNAMarker?宝生物工程(Takara)大连有限公司??琼脂糖?HydraGene?co.,td??12??

形态图,壳顶,形态学,物种


?第3章研宄结果???图3.1基于形态学鉴定的Jwewz>?a物种的壳顶形态:(a)酣形无齿蛛;(b)河无齿蛛;??(c)黄色蚶形无齿蚌;(d)舟形无齿蚌;(e)球形无齿蚌。??Figure?3.1?Umbo?sculpture?of?Anemina?species?based?on?morphological?identification,?(a)??Anemina?arcaeformis\?(b)?Anemina?f!uminea\?{〇)?Anemina?arcaeformis?flavotincta\?(d)??Anemina?euscaphys;?{£)?Anemina?globosula.??图3.2是基于形态学鉴定的背角无齿蚌、椭圆背角无齿蚌、圆背角无齿蚌、??瓢形无齿蛛、光滑无齿蛛、57似/^^論的壳顶形态图。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椭圆背角无齿蛛、瓢形无齿鲜以及aff.?&的壳顶腐??蚀最严重,壳顶都膨胀,但光滑无齿蚌的壳顶与其它同属物种比较而言,膨胀程??度较低,其中瓢形无齿鲜和57似洲也加3?aff.?的壳顶位置位于背缘前端??约1/4处,背角无齿蚌、椭圆背角无齿蚌、圆背角无齿蚌、光滑无齿蚌位于背缘??约1/3处。??通过以上观察,得出和57^7/?(9办/7/^物种的背缘和壳顶具有以下特??征(图3.3)。并对其它的形态特征进行了归纳整理(表3.1)。??21??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长江流域淡水软体动物物种多样性及其分布格局[J]. 舒凤月,王海军,崔永德,王洪铸.  水生生物学报. 2014(01)
[2]贝类生态修复作用及固碳效果研究进展[J]. 方磊,刘健,陈锦辉,吴建辉,徐嘉楠,张饮江,沈和定.  江苏农业科学. 2011(03)
[3]长江中下游湖泊贝类物种濒危状况评估[J]. 舒凤月,王海军,潘保柱,刘学勤,王洪铸.  水生生物学报. 2009(06)
[4]2种淡水蚌类对水环境中Cu、Zn和Cd的去除与累积[J]. 夏天翔,刘雪华,赵孟彬.  水产科学. 2009(04)
[5]湖泊大型贝类控藻与净化水质的研究[J]. 潘建林,徐在宽,唐建清,费志良,郝忱,赵沐子,吴军.  海洋湖沼通报. 2007(02)
[6]体外培养三角帆蚌外套膜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有核珍珠培育[J]. 施志仪,杨显祥,李勇,李巍.  中国水产科学. 2007(01)
[7]关于贝类遗传改良几个问题的讨论[J]. 张国范,刘晓.  水产学报. 2006(01)
[8]中国淡水双壳类特有种的地理分布[J]. 胡自强.  动物学杂志. 2005(06)
[9]中国蚌科线粒体16S rRNA序列变异及系统发育[J]. 黄艳艳,欧阳珊,吴小平,刘焕章.  水生生物学报. 2003(03)
[10]甬江流域的淡水贝类[J]. 黄惟灏,李章来,刘月英,张文珍,王耀先.  水产科技情报. 2002(02)

博士论文
[1]中国蚌科的遗传多样性与系统发育的研究[D]. 魏开建.华中农业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基于DNA条形码的无齿蚌属物种有效性分析及其系统发育研究[D]. 宋雪琳.南昌大学 2017
[2]基于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探讨背角无齿蚌的分类地位[D]. 赵颖.南京农业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2824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swxlw/32824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a5c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