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色田鼠和布氏田鼠昼夜节律调节机制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29 02:55
昼夜节律(Circadian rhythm)现象存在于大多数生物体中,几乎参与机体所有的生命活动;昼夜节律紊乱会影响机体的稳态,引发一系列疾病产生。昼夜节律调节机制是时间生物学(Chronobiology)与现代时间医学(Chronomedicine)研究的重要内容。地下鼠(Subterranean rodents)营地下黑暗洞道生活,光信号极弱且不稳定,其形态、行为和生理等对地下洞道环境形成了适应,棕色田鼠(Lasiopodomys mandarinus)是一种终生营地下生活的典型地下鼠,布氏田鼠(L.brandtii)是其近缘种,营地面活动,二者是昼夜节律比较研究的理想动物模型。本论文以棕色田鼠为对象,以布氏田鼠为对照;采用比较生物学的办法,分析不同光周期处理条件下两种田鼠行为和生理节律差异性;从两种田鼠基因组数据中筛选参与昼夜节律调控基因进行功能通路富集分析,确定核心生物钟调节基因;分析不同光周期处理条件下核心生物钟基因在两种田鼠中枢和外周组织的表达差异;最后,对核心生物钟基因进行适应性进化研究,系统揭示棕色田鼠和布氏田鼠昼夜节律调控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分述如下:1光周期对两种田鼠...
【文章来源】:郑州大学河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5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旷场-镜像实验装置示意图
Biospring Biosientific Co, China)记录实验动物每连续记录 7 天,最后实验数据通过配套软件(Sedacomv图 2.1 旷场-镜像实验装置示意图[23]Figure 2.1 Open-filed and mirror-image stimulation experiment devic
2.3.1 个性化得分研究结果表明,用于个性化筛选的布氏田鼠总数目为93只,棕色田鼠为96只(图2.3),对实验动物的个性化综合得分进行正态性检验,定义得分>20的个体为冒失型、10<且<20的个体为中间类型、<10的个体为谨慎型个体。得分结果显示,冒失、谨慎类型的个体较少,中间类型个体多。因此,我们选取个性化得分在10-20的中间值个体作为后续实验处理对象。图 2.3 棕色田鼠和布氏田鼠个性化得分结果散点图Figure 2.3 Scatter plot of personalized score in Mandarin voles and Brandt’s voles2.3.2 光周期对两种田鼠转轮活动周期影响布氏田鼠和棕色田鼠转动活动周期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光周期处理条件下两种田鼠都保持着显著的昼夜活动周期(图2.4)。余弦分析结果表明:在12L: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生物信息学在法医学中的应用与展望[J]. 赵晶,唐晖,严江伟. 中国法医学杂志. 2018(01)
[2]昼夜节律产生和维持的调控系统[J]. 邢陈,宋伦. 军事医学. 2017(08)
[3]松果体调控动物季节性繁殖概述[J]. 杨颖,陈黎,卢立志.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17(07)
[4]基因组学思维[J]. 赵晓娟,杨莹,潘军强,杨进.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7(02)
[5]电针对失眠大鼠睡眠-觉醒昼夜节律及褪黑素节律的影响[J]. 刘臻,赵娜,谢晨,杨文佳,于心同,陈云飞.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6(09)
[6]进食行为调控外周生物钟节律的研究进展[J]. 孙秀杰,陈亚琼,刘浥. 生命科学. 2015(11)
[7]测序技术发展状况及相关专利分析[J]. 毛舒燕,梁婧文.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15(03)
[8]成年大鼠脑透析液和血清中褪黑素含量的测定[J]. 孟涛,郑志竑,叶婧,林玲.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15(02)
[9]褪黑素生理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 张天宝,侯鹏高.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5(11)
[10]褪黑素调控动物繁殖功能的途径[J]. 何珲,姜冬梅,康波.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14(02)
博士论文
[1]昼夜节律的中医理论探讨及生慧汤对APP/PS1痴呆小鼠昼夜节律的影响[D]. 丁莉.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6
[2]FBXL3对近日节律作用机制的研究[D]. 时广森.南京大学 2014
硕士论文
[1]个性化对棕色田鼠雌性配偶选择和子代的影响[D]. 虞静.郑州大学 2016
[2]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在小鼠昼夜节律研究中的应用[D]. 钱淑雯.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5
[3]斑马鱼生物钟基因clock1a的功能研究[D]. 何薇.苏州大学 2015
[4]光照对棕色田鼠活动节律及视觉器官发育的影响[D]. 杨艳艳.郑州大学 2010
[5]甘肃鼢鼠(Myospalax cansus)昼夜节律调节研究[D]. 孟衫衫.陕西师范大学 2010
[6]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松果体Per1和Bmal1基因表达和血浆褪黑素浓度的变化[D]. 鲍莉.苏州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369759
【文章来源】:郑州大学河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5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旷场-镜像实验装置示意图
Biospring Biosientific Co, China)记录实验动物每连续记录 7 天,最后实验数据通过配套软件(Sedacomv图 2.1 旷场-镜像实验装置示意图[23]Figure 2.1 Open-filed and mirror-image stimulation experiment devic
2.3.1 个性化得分研究结果表明,用于个性化筛选的布氏田鼠总数目为93只,棕色田鼠为96只(图2.3),对实验动物的个性化综合得分进行正态性检验,定义得分>20的个体为冒失型、10<且<20的个体为中间类型、<10的个体为谨慎型个体。得分结果显示,冒失、谨慎类型的个体较少,中间类型个体多。因此,我们选取个性化得分在10-20的中间值个体作为后续实验处理对象。图 2.3 棕色田鼠和布氏田鼠个性化得分结果散点图Figure 2.3 Scatter plot of personalized score in Mandarin voles and Brandt’s voles2.3.2 光周期对两种田鼠转轮活动周期影响布氏田鼠和棕色田鼠转动活动周期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光周期处理条件下两种田鼠都保持着显著的昼夜活动周期(图2.4)。余弦分析结果表明:在12L: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生物信息学在法医学中的应用与展望[J]. 赵晶,唐晖,严江伟. 中国法医学杂志. 2018(01)
[2]昼夜节律产生和维持的调控系统[J]. 邢陈,宋伦. 军事医学. 2017(08)
[3]松果体调控动物季节性繁殖概述[J]. 杨颖,陈黎,卢立志.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17(07)
[4]基因组学思维[J]. 赵晓娟,杨莹,潘军强,杨进.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7(02)
[5]电针对失眠大鼠睡眠-觉醒昼夜节律及褪黑素节律的影响[J]. 刘臻,赵娜,谢晨,杨文佳,于心同,陈云飞.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6(09)
[6]进食行为调控外周生物钟节律的研究进展[J]. 孙秀杰,陈亚琼,刘浥. 生命科学. 2015(11)
[7]测序技术发展状况及相关专利分析[J]. 毛舒燕,梁婧文.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15(03)
[8]成年大鼠脑透析液和血清中褪黑素含量的测定[J]. 孟涛,郑志竑,叶婧,林玲.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15(02)
[9]褪黑素生理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 张天宝,侯鹏高.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5(11)
[10]褪黑素调控动物繁殖功能的途径[J]. 何珲,姜冬梅,康波.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14(02)
博士论文
[1]昼夜节律的中医理论探讨及生慧汤对APP/PS1痴呆小鼠昼夜节律的影响[D]. 丁莉.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6
[2]FBXL3对近日节律作用机制的研究[D]. 时广森.南京大学 2014
硕士论文
[1]个性化对棕色田鼠雌性配偶选择和子代的影响[D]. 虞静.郑州大学 2016
[2]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在小鼠昼夜节律研究中的应用[D]. 钱淑雯.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5
[3]斑马鱼生物钟基因clock1a的功能研究[D]. 何薇.苏州大学 2015
[4]光照对棕色田鼠活动节律及视觉器官发育的影响[D]. 杨艳艳.郑州大学 2010
[5]甘肃鼢鼠(Myospalax cansus)昼夜节律调节研究[D]. 孟衫衫.陕西师范大学 2010
[6]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松果体Per1和Bmal1基因表达和血浆褪黑素浓度的变化[D]. 鲍莉.苏州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3697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swxlw/3369759.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