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生物学论文 >

两种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征比较

发布时间:2021-09-24 15:21
  人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一种干细胞,但目前制备方法无法达到大规模临床应用的要求。为此,采用一种新型制备方案:将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 PSCs)进行全人工培养基培养,使之定向分化为i PSCs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i MSCs),并与同一供体来源的i MSCs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MSCs)进行细胞形态、生长能力、细胞表面标记物、细胞周期、等位基因和分化能力进行对比。获得如下结论:两种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的细胞形态相同,细胞表面标记物均为CD73、CD90、CD105表达大于95%,CD14、CD34、CD45、CD79a、HLA-DR表达小于1%,细胞周期检测显示同代次的i MSCs的凋亡期细胞少于UMSCs,无外源基因性污染,且均能分化为成骨细胞、成脂细胞、软骨细胞。P5代后,i MSCs的细胞群体倍增数高于UMSCs。从P4代起,i MSCs的细胞群体倍增时间比UMSCs更短。说明i MSCs可部分替代UMSCs为作为优质高效的间充质干细胞来源。 

【文章来源】: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20,34(10)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两种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征比较


人诱导多能干细胞表面标记物检测

培养基,细胞,形态,旋涡


将复苏的P0代UMSCs接种至方瓶,培养3 h后,可观察到细胞已经贴壁,并呈粗短的不规则形状(图4),UMSCs于5 d后可达到可传代标准(融合度约80%),且细胞形态已转变为和i MSCs完全相同的细长梭状。细胞群体同样呈旋涡状生长(图5)。两种来源的MSCs从细胞形态上呈高度相似。图3 培养14 d后的i MSCs

表面标记


对i MSCs和UMSCs的细胞表面标记物用流式细胞术进行检测,其检测结果见图6、7,检测数据见表2。i MSCs和UMSCs两种P3代细胞的表面标记物中,CD73、CD90、CD105表达强阳性(>95%),CD14、CD34、CD45、CD79a、HLA-DR均表达为阴性(<1%)。图7 UMSCs的表面标记物检测结果


本文编号:34079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swxlw/34079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a37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