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生物学论文 >

分子标记技术在中国濒危植物遗传分析中的应用 ————以四合木、蒙古沙冬青为例

发布时间:2023-05-08 05:07
  蒙古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是沙冬青属(Ammopiptanthus)多年生植物,是中国特有植物,也是阿拉善荒漠区的建群植物。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 Maxim)属蒺藜科(Zygophyllaceae)植物,是中国特有孑遗植物。本研究采集了不同居群的蒙古沙冬青和四合木野生个体叶片组织,利用DNA测序技术、SSR分子标记技术、ISSR分子标记技术从分子水平上研究了蒙古沙冬青、四合木居群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和遗传变异,结合地理环境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叶绿体非编码片段psbC-trnS对蒙古沙冬青9个野生居群的cpDNA进行测序,排序后的序列总长度为1493~1545 bp,共计103个变异位点。根据序列变异位点共确定出12种单倍型,其中H2单倍型分布最广,推测其可能是祖先单倍型。物种水平上单倍型多样性(Hd)指数为0.29748,核苷酸多样性(π)指数为0.00166;居群水平上Hd指数介于0-0.81319之间。总的遗传多样性Ht为0.309(0.0903)高于居群间基因多样性Hs为0.293(0.0...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遗传多样性概述
        1.1.2 蒙古沙冬青的概述
        1.1.3 四合木的概述
    1.2 分子标记技术概述
        1.2.1 生物化学标记法
        1.2.2 第一代分子标记
        1.2.3 第二代分子标记
        1.2.4 第三代分子标记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濒危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1.3.2 濒危植物保护现状
    1.4 研究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供试植物
        2.1.2 研究区概况
        2.1.3 试剂与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基因组DNA提取
        2.2.2 蒙古沙冬青cpDNA片段测序
        2.2.3 蒙古沙冬青ISSR分子标记
        2.2.4 四合木SSR分子标记
        2.2.5 数据处理和相关性检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基于叶绿体DNA单倍型的蒙古沙冬青遗传多样性分析
        3.1.1 序列特征及单倍型分析
        3.1.2 叶绿体DNA单倍型之间的亲缘关系
        3.1.3 遗传多样性格局
        3.1.4 中性检验和失配分析
    3.2 基于ISSR分子标记的蒙古沙冬青遗传多样性分析
        3.2.1 蒙古沙冬青ISSR扩增多态性分析
        3.2.2 蒙古沙冬青遗传多样性分析
        3.2.3 蒙古沙冬青的遗传结构
        3.2.4 蒙古沙冬青的聚类分析
        3.2.5 不同分子标记技术结果对比
    3.3 基于SSR分子标记的四合木遗传多样性分析
        3.3.1 四合木遗传多样性分析
        3.3.2 四合木居群的遗传分化
        3.3.3 四合木的遗传结构分析
        3.3.4 四合木的遗传距离和聚类分析
        3.3.5 哈迪温伯格平衡检验
    3.4 遗传多样性与地理因子相关性检验
        3.4.1 蒙古沙冬青遗传参数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3.4.2 四合木遗传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相关性
4 讨论
    4.1 基于叶绿体DNA单倍型的蒙古沙冬青遗传多样性分析
    4.2 基于ISSR分子标记的蒙古沙冬青遗传多样性分析
    4.3 基于SSR分子标记的四合木遗传多样性分析
    4.4 不同分子标记在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对比
    4.5 遗传多样性与地理因子相关性分析
5 结论
    5.1 本研究主要结论
    5.2 本研究创新之处
    5.3 本研究不足之处及未来展望
缩略语表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文章目录



本文编号:38120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swxlw/38120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676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