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生物学论文 >

热休克-酸应激对大肠杆菌O26存活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4-04-10 00:13
  近年来,国际上关于非O157大肠杆菌,尤其是“big six”暴发流行的报道逐渐增多,已成为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之一。食品加工及贮藏过程中,各种栅栏因子联合应用可对有害菌产生抑制甚至杀灭效应,但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它们有可能产生交叉保护作用,提高细菌的存活率,反而增大了食品风险。非O157大肠杆菌与O157相似,也具有较强耐酸性,目前关于热休克-酸应激对非O157大肠杆菌存活的影响,尤其是应激过程中应激基因、毒力基因表达的动态变化方面的研究少见报道。因此,本文首先调查牛粪和牛肉样本中非O157大肠杆菌的污染情况,并以最主要的血清型O26为对象进行盐酸乳酸耐受性比较;进一步选取乳酸耐受性不同的有毒菌株和无毒菌株,研究热休克-酸应激下菌株的存活、毒力基因表达的变化,以探讨热休克/酸适应与酸应激的联合效应;进而从细菌膜脂肪酸组成和应激基因的变化来研究热休克-酸应激时大肠杆菌O26的应激响应机制。1、牛源性大肠杆菌非O157的分离鉴定参考USDA检测方法,对样品进行选择性增菌,用多重PCR方法进行初步筛选,检测O抗原(O157、O121、O111、O103、O26),阳性样本用选择性显色培养基Ra...

【文章页数】:8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致病性大肠杆菌
        1.1.1 O157 STEC与非O157 STEC
        1.1.2 STEC生物学特性
        1.1.3 “big six”非O157 STEC的流行情况
    1.2 非O157 STEC毒力因子及致病机制
        1.2.1 志贺毒素
        1.2.2 黏附素
        1.2.3 肠溶血素
        1.2.4 细胞致死肿胀毒素
    1.3 应激与STEC应激响应
        1.3.1 酸应激对非O157 STEC的影响
        1.3.2 温度对非O157 STEC的影响
        1.3.3 多种应激联合对非O157 STEC的影响
        1.3.4 应激与毒力基因
    1.4 存在问题及本研究意义
    1.5 本课题技术路线
第2章 牛源性非O157大肠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菌种与试剂
        2.1.2 仪器与设备
        2.1.3 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样品O血清型检测结果
        2.2.2 菌株O血清型检测结果
        2.2.3 菌株鞭毛抗原分型
        2.2.4 毒力基因检测结果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热休克-酸应激对大肠杆菌O26存活及其毒力基因表达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菌株与试剂
        3.1.2 仪器与设备
        3.1.3 大肠杆菌O26酸耐受试验
        3.1.4 大肠杆菌O26热休克-酸应激试验
        3.1.5 热休克-酸应激对大肠杆菌O26毒力基因表达的影响
        3.1.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大肠杆菌O26耐酸性比较试验结果
        3.2.2 热休克-酸应激存活菌数检测结果
        3.2.3 内参基因筛选
        3.2.4 毒力基因表达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热休克-酸应激对大肠杆菌O26膜脂肪酸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菌株与试剂
        4.1.2 仪器与设备
        4.1.3 实验方法
        4.1.4 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菌株S433细胞膜脂肪酸组成的变化
        4.2.2 菌株G13Z1膜脂肪酸组成的变化
        4.2.3 菌株110Z4膜脂肪酸组成的变化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热休克-酸应激对大肠杆菌O26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菌种与试剂
        5.1.2 仪器与设备
        5.1.3 实验方法
        5.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一般应激基因表达
        5.2.2 酸应激相关基因表达
        5.2.3 热应激基因表达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9498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swxlw/39498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1a2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