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陶瓷科学技术交流的初步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9 10:09
【摘要】:陶瓷作为我国伟大的发明之一,它孕育了几千年的陶瓷文化和科学技术内涵,,是科学技术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陶瓷技术的伴随陶瓷的出现而来,陶瓷技术史同陶瓷史同样久远。中外陶瓷技术的交流对研究陶瓷技术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自东汉完成了原始瓷向瓷器的过渡以来,中外陶瓷技术的交流便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开始了,已历经数千年的历史。本文通过分析在不同历史时期,经不同的形式和载体,大致经历了由中国技术的单向输出,再到中外技术的相互交流的历程。 技术的交流自古以来就从其发源地或先进地区向相对落后的地区转移。清代之前陶瓷技术中心主要还是在中国,这种陶瓷技术的交流依附在作为商品的陶瓷上单向的输出。究其原因,在于古代的陶瓷生产只侧重于商品的价值,忽略了当时需求者的需要,陶瓷技术没有及时吸收到外来国家的反馈信息,那么对于陶瓷技术发展来说是极其不利的。只有在元代,在蒙古族占领中原的时期,出现了一段时期的例外,波斯的青花钴料传入,造就了元代传世精品的青花瓷。 清代早期中外陶瓷技术的双向交流促进了欧洲瓷器的烧制成功,也使得西洋珐琅彩传入中国。对于中外陶瓷技术的发展是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的。只是这一时期的中国的陶瓷技术,依然没有形成科学技术体系。还是停留在传统的工匠技术层面,没有对陶瓷技术形成科学的总结,未能上升到科学技术的层面。 晚清及近代中国陶瓷业受到严重破坏,陶瓷技术发展几乎停滞。而西方陶瓷工业在总结了中外陶瓷技术交流的经验之后,形成了科学的陶瓷技术体系,并蓬勃发展。技术随着殖民扩张、产业移植、文化传播等活动,从西欧向美国和其他大陆转移,而后美国、苏联、日本也成为技术的输出国。 由此可见,依附在贸易上的中外陶瓷交流,没有技术的反馈与回流,形式单一而历程漫长,不利于陶瓷技术的发展。依附在陶瓷技术体系下的中外陶瓷交流,交流的载体丰富,技术传播进程加快,影响更为深刻。
【学位授予单位】:景德镇陶瓷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537;N09
本文编号:2704536
【学位授予单位】:景德镇陶瓷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537;N0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芳;;法国传教士殷弘绪对中国瓷器的研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2 吕坚;康熙款画珐琅琐议[J];故宫博物院院刊;1981年03期
3 王莉英;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中国瓷器[J];故宫博物院院刊;1993年02期
4 万钧;;东印度公司与明清瓷器外销[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9年04期
5 张弛;论景德镇瓷业的衰落[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S1期
6 陈立立;;明清景德镇外销瓷的辉煌与衰落[J];东方收藏;2010年11期
7 郑乃章;李原野;郑康妮;莫云杰;苗立峰;;近代陶瓷科学技术在景德镇的传播[J];硅酸盐通报;2013年06期
8 颜石麟;;殷弘绪和景德镇瓷器[J];景德镇陶瓷;1986年04期
9 张德山;陶瓷教育家杜重远[J];景德镇陶瓷;2000年03期
10 梁洪生;明清在华耶稣会士面向西方描述的江西[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本文编号:27045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zkxlw/2704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