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四川革命老区精神的方法论原则与路径研究(2)
“理论一经掌握群众, 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 四Jll革命老区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契合启示我们, 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挥四JlI革命老区精神思想育人和文化引导的促进作用,就要积极探索四JlI革命老区精神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转化途径, 用系统化、一般化、大众化、生活化的话语体系对其加以呈现和表达, 使老区精神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共同成为人民群众社会行为的思想渊源和价值准则。为此, 要以弘扬革命老区精神为核心, 拓展并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渠道和载体,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四JlI地域特色文化传统、文化气质结合起来, 将四川革命老区精神作为具有四Jll地域特色的价值取向和文化标志, “通过‘接地气’ 营建适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践行的文化场域, 释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张力” 。
三、从民族特色的维度弘扬四川革命老区精神四JlI革命老区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红色文化” 的重要内容。中华民族历史悠久,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任何文化形态都不是独立存在的, 总是深深烙印在一个民族的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之中, 四JlI革命老区精神亦是如此。中华民族历经沧桑, 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 形成了具有伟大生命力和强大影响力的文化传统 。从民族特色的维度弘扬四川革命老区精神就是要将老区精神深深地扎根在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新力之中, 赋予老区精神以丰富的民族特质和民族情怀。
彰显四川革命老区精神的民族特色要秉承包容并兼的唯物主义态度。老区人民的社会实践决定了老区精神的内容与层次, 老区精神是对老区人民浴血奋战的爱国情怀和舍身忘我的民族精神的高度凝练和概括。当前, 社会语境发生了很大改变, 受物欲渗透的影响,人们对于战争年 代革命先辈为真理献身的精神也日趋淡化和模糊, 因此准确把握四川I革命老区精神的历史逻辑与现实语境至关重要。无论是以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将老区精神寄托于外部因素而放弃其历史传统, 还是以文化保守主义的态度片面宣传“左” 的意识形态而脱离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实际,都不符合弘扬老区精神的民族性要求。
从根本上看, 四川I革命老区精神属于中国共产党精神的分支,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的28年间, 中国共产党在带领全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 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征程中十分重视精神力量的培养和运用, 四川I革命老区精神就是典型代表。
中国共产党在四川I领导革命斗争期间, 广大共产党员和红军指战员以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勇于牺牲的高尚情怀、百折不挠的顽强品质、无私奉献的爱国情怀,形成了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集中反映了近代以来尤其是五四运动以来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积极进取、奋发图强、勇于牺牲的精神面貌” 。这不仅是四川I革命老区精神的本质与核心, 更是中华民族尚德、爱国、敬业、奉献精神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最集中的反映和最真实的表达。
四川革命老区精神在几十年的传承发展中有了新的内涵与意义。从民族特色的维度弘扬四川革命老区精神, 不仅要体会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在四川I革命老区精神中的沉淀, 更要关注中国共产党人在四川I革命老区精神形成中的文4-I:创造和精神创造, 充分发挥红色文化思想育人功能。
一要依托四川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 将老区精神以可视化的形式加以呈现; 二要加强政党文化建设, 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不动摇,增进人民群众对党组织的政治认同; 三要加强革命传统教育, 通过“观红剧、唱红歌、读经典、传箴言” 等方式, 向人民群众,特别是大中专学生广泛传播老区精神的积极因子, 营造浓郁的革命传统文化教育环境, 探索新媒体环境下革命传统教育的新手段, 不断创新教育方式和教育载体。
四、从时代特色的维度弘扬四川革命老区精神精神世界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马克思主义认为, 精神世界同物质世界相比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独立性,具体而言, 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并不能必然导致精神世界的持续发展;相反, 某些腐朽落后的精神文化形态不但没有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消亡, 反而成了阻碍社会发展前进的“绊脚石”。保持优秀文化的生命力, 激发革命老区精神的引导力, 就必须坚持与时俱进, 在具体的变化的社会历史环境中赋予四川I革命老区精神以新的内涵与功能,提升四川革命老区精神的新境界, 在内容与形式上自觉追求与人类文明前进方向一致的, 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协调的时代精神和文化产品。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中国经济社会结构发生深刻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消费习惯和日常生活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些变化一方面适应了新的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化,另一方面也对中国社会传统伦理规范和道德体系造成冲击。以共产党人的价值观为例, 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立足点, 是强调根据人的需求发展经济生产, 强调利益驱动。因此, 它承认公民的合法利益, 允许人们通过政党的手段去追求个人利益。个人利益是市场经济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基本动力。共产党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市场经济原则是有矛盾的 。由此导致了两种结果,一种结果是一些共产党员坚守了党性原则, 无论在物质生活发生怎样改变,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追求始终不变, 例如焦裕禄、孔繁森等; 另一种是利己主义思想对少数共产党的价值观产生消解性影响, 党性原则丧失, 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在党内逐步蔓延, 刘志军、刘铁男等一些党的高级领导干部落马就是例证。总之, 中国社会在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 党的思想理论、行为作风、党内政治心理都不可避免地受到挑战 。
本文编号:40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qitalunwen/4054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