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论文论基于供求分析的农民工
市民化根据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我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53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为1.59亿人。截止2011年底,我国城镇化率已超过50 @,而流动人口总量已接近2.3亿,8O后新生代农民工占近一半。如果今后每年的城镇化率为0.8—1.0个百分点,到建成小康社会之时,我国的城镇化率将超过60%,将有2亿多农民需要转移到城镇就业和定居。再加上近年来已经进入城镇但未完成市民化的农民,将有4到5亿农民需要实现市民化,市民化成本在40万亿到50万亿之间。因此,农民工市民化已成为目前城镇化的关键问题,但是否将所有的农民工实现市民化,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农民工市民化不仅取决于市民意愿和能力,而且受到制度和城市基础设施的约束。市民化意愿和能力形成农民工市民化需求,制度和城市基础设施形成农民工市民化供给。因此,对农民工市民化进行供求分析,设计农民工市民化发展目标和总体思路是可行的。
一、农民工市民化需求市民化需求由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和市民化能力共同决定,是市民化意愿和市民化能力函数。从目前来看,农民工市民化愿意比较强烈,流动的“家庭化”和居住的稳定性趋势明显。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2012年11月的调查,有60.2%的受访打工者期待未来十年成为新市民。
市民化愿意主要取决于市民化的私人收益和市民化私人成本。
市民化私人收益可归结为两个部分:物质性收益和精神性收益。前者是由于身份转变而导致的工资性收入和非工资性收入的增加;后者是由于身份转变而引起的心理感受的积极变化以及城市生活的便捷。
市民化私人成本也可归结为两个部分:城市生活成本和机会成本。前者是城市生活费用、培训、子女教育费用之于乡村该方面费用的增量;后者是由于市民化所放弃的作为农民身份的收益。
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取决于对市民化收益和成本的比较_2]。收益大于成本,则农民工愿意市民化,反之则反是。影响农民工市民化的因素主要有:经济因素、心理因素和制度因素。
第一,经济因素农民工最不满意的方面是收入水平低④,第一期望是提高收入水平。因此,经济因素是影响农民工市民化愿意的基本因素,也是关键因素。
首先,城乡收入水平差别越大,市民化愿意越高。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2009年达到3.33:1,近两年虽有所缩小,也分别达到3.23:1、3.13:1;其次,收人的稳定性也是市民化意愿的重要影响因素。农民工由于长期奔走于城乡之间,收入稳定性差。加上农业的弱质性特点以及市场风险,农民收入更不稳定。因此,谋求稳定的收入是农民工市民化的直接的经济动因;再次,城乡生活水平和居住条件的差异也是影响市民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二,心理因素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在思想观念、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上存在着差异,笔耕文化推荐期刊,造成两者之间心理上的隔阂。由于认识上的原因,把城市中的安全问题、环境问题、犯罪问题、就业问题等归咎于农民工,城市管理者和一些市民对农民工多加防范,在就业、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设置障碍,这在农民工的心理上造成了负面影响。此外,贫富阶层差距的不断拉大,也造成农民工与城市社会疏离,农民工在城市社会中享受不到现代文明,从而导致他们对市民化的冷淡甚至抵制。
第三,制度因素即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及其衍生出的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教育制度。由计划经济形成的二元制度使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减弱,它不仅严重制约了农民工经济福利的增进,而且限制了农民工的政治诉求和自身素质的提高,挫伤了农民工在城市定居的积极性。但城市化对这一制度形成了强大的冲击,有解构的趋势。政府也有积极的举措,试图在破除二元制度上有所为,特别是《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颁布以来,不少地区积极采取措施,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以限低户籍门槛,扩大公共服务的范围,为农民工城市融人提供条件,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得到加强。
影响农民工市民化能力的因素主要有: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
据相关课题组估算,目前仅约10%的农民工具有转为城市市民最起码的经济能力,这与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相差很大。农民工没有财产,其土地是承包的,土地集体所有,宅基地集体所有,宅基地上建的房子没有产权证。虽然有些地方建立了土地流转制度,但难以转化为市民化的物质资本。由于没有房产证,使住房抵押和转让难以实现⑤。出于经济生活成本的考虑,农民工一般选择在郊区或城中村居住。因此,城市高昂的生存成本严重制约了农民工退出农村和市民化能力。
具有较高人力资本的劳动力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上会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收入。
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普通较低,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不高,影响到农民工现时的竞争能力和对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的判断。不仅抑制了农民工在城市的创业精神,也制约了市民化决策的理性程度。但在城镇化加速发展中涌现出的新生代农民工,无论在受教育程度、思想观念、个人综合素质还是在创业精神方面都超出他们的前辈,农民工人力资本增量有加速的趋势,市民化能力提升趋势不可逆转。
社会资本有助于人们获得资源,提高社会经济地位。社会资本存在于农民工社会网络中,能够帮助农民工获取更多的外部资源。农民工的配偶及兄弟姐妹属于“强关系网络”,一般朋友、可借款对象则属于“弱关系网络”。农民工从祖辈开始长期居住在农村,社会网络、人际关系匮乏,大大影响了农民工社会资本的形成。因此,农民工的社会资本主要表现为“强关系网络”,亲属和老乡的关系在寻找工作、子女教育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农民工的社会资本主要集中在以亲缘、地缘和血缘这种“三缘关系网络”为纽带的社会关系网络中。但随着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农民工自身素质的提高以及与城市居民建立联系,农民工的社会资本有改善的趋势。
二、农民工市民化供给市民化供给系指城市政府为农民工市民化而提供的基础设施和制度,是基础设施和制度的函数。从理论上讲,应该使提供基础设施和制度所产生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本文编号:40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qitalunwen/4072_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