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杂文精选 >

弘扬四川革命老区精神的方法论原则与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14-07-14 18:20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新概括, 他指出: “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党的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特色” 的最新表述不仅深刻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内涵, 同时也高度凝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和方法论, 对继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是理论体系、实践道路,更是指引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方法指针, 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文本试图以这种新的视野和方法就如何继承和弘扬四川革命老区精神做出简要回答。

 

  四川革命老区精神是根植于巴蜀大地、形成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紧扣二十世纪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时代主题, 与巴蜀地区悠久历史文化相融合而呈现出的“智勇坚定、求真务实、团结奋斗、不胜不休” 的精神特质和文化体系。四川革命老区精神是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老区精神一脉相承, 又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思想文化形态, 必将对四川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区域文化软实力建设产生重要影响。

 

  一、从实践特色的维度弘扬四川革命老区精神四川革命老区精神的本质是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政治精神,无疑要归属于相对于客观物质的哲学范畴的精神、意识或者思维。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的客观存在性铸就了物质对精神的决定作用,人类社会丰富的实践活动为精神世界的构建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人类社会的一切精神生活, 无不是以当时已有的社会发展状况为条件。没有社会实践的丰富素材和感性表达, 即使是低水平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是不可想象的。因此, 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对精神世界的产生起到了根本的决定作用, 而社会实践活动成为联系客观世界与精神世界的桥梁和纽带。

 

  四川革命老区精神不是主观臆断、凭空想象的, 它的形成与发展无不根植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红热浪潮, 无不产生于巴蜀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革命斗争之中。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曾先后调遣四川军阀和中央军共50多万兵力, 先后四次围攻川陕革命根据地, 四川老区人民在共产党员徐向前、李先念、廖承志等人领导下, 先后经过万源保卫战、“反六路围攻” 等重大战役, 一举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猖狂围剿和进攻, 取得了保卫革命根据地的重大胜利。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 四川老区人民彰显了救国救民、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主义精神。据统计, 在红军人川后的两年多时间里, 有32万余人参加了红军, 有48. 9万人参加了各级地方武装组织, 有260余万人次参加了各项支援前线的工作, 有26.7万余民众壮烈牺牲。同时, 四川人民先后向工农红军提供粮食5亿多斤、衣被122万余套 , 为前线战役的向前发展提供了强大物质保障和有力支援。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笔耕文化传播, 是历史的创造者, 革命的事业归根到底是人民的事业。在四川革命老区精神形成过程中, 人民群众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没有人民抛头颅、洒热血的顽强斗争, 没有人民群众献身为国、支援前线的伟大贡献, 就不会使四川革命老区精神达到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高度和境界, 一切精神世界外部的美化和勾勒都显得“苍白无力”。在新时期弘扬四川革命老区精神, 就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精神力量开发中的主体性地位和关键性作用,这不仅是社会主义以人为本的价值体现, 更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根本要求。

 

  一方面, 要在弘扬四川革命老区精神的过程中发挥人民群众“主人翁” 的作用, 把老区精神的创造权利、选择权利、转化权利和评价权利交给人民群众, 充分发扬人民民主精神, 激发群众的首创精神, 使四川革命老区精神转化为人民群众“爱国奉献、爱岗敬业、开拓创新、艰苦奋斗” 的精神力量,并在这种力量鼓舞下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实现人民群众“人生出彩” 的美好梦想。另一方面,要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为旨归, 精神的力量只有以物质的形式才能完美地呈现出来, 才具有现实的说服力和解释力。当前, 四川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仍有较大差距, 现有国家扶贫重点县18个,62个县有扶贫任务, 脱贫致富仍然是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的首要问题 J。因此,要将四川老区精神中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转化为推动四川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 使改革发展稳定的成果惠及老区人民。

 

  52二、从理论特色的维度弘扬四川革命老区精神社会实践的现实直接性和具体历史性决定了人们的认识活动及认识成果具有相对性, 人们的认识能力、认识范围和认识水平总要受到特定社会历史环境及个人知识结构和立场的制约和限制。因此,在不同的时空环境和社会语境下, 人的认识活动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特征。而理论的意义就在于将“碎片化” 和“点状式” 的认识行为和认识成果以一般化、普遍化和系统化的形式加以呈现, 使受到时空条件和个人因素影响的实践活动提升为具有系统性和普遍性的认知体系和思想方法, 从而对实践活动进行总体性地阐释、批判性的反省、规范性的矫正和理想性的引导 ]。同理, 四JlI革命老区精神形成于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条件之中,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持续保持四川革命老区精神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就要以理论化的形态对其概括和总结, 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则为四JlI革命老区精神向理论形态转化提供了坐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引领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力量, “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体系和思想体系, 与四JlI革命老区精神的内涵具有天然的一致性和紧密的关联性。一方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中国共产党精神文明建设实践基础上形成的, 包括四JlI革命老区精神在内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确立奠定了深厚的历史基础和思想沉淀。另一方面, 四川革命老区精神的诸多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具有同质性。例如,Jll陕革命根据地根据党中央整顿财经、开源节流、严格财政纪律、惩治贪污腐败的工作要求,建立健全了根据地财政经济管理机构和监督机构, 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强财政支出、监督管理的政策规定, 进一步加强财政管理, 防止贪污浪费, 对贪污盗窃、损害革命利益的行为坚决予以打击,形成了“以服务人民为荣, 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的价值体系规范和社会活动准则, 为根据地的建设发展和革命斗争的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正如有学者所言: “四JlI革命老区精神在行为层面是严守纪律、团结协作的大局意识, 生动诠释了服务人民、遵纪守法的价值尺度和行为规范, 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来源和真实写照” 。

 



本文编号:40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qitalunwen/40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f47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