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论文论基于供求分析的农民工(2)
土地制度、户籍制度以及与之关联的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民工市民化进程。这些制度造成了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在就业、收入分配、养老、医疗、子女人学、政治权利等方面的显著差异。因此,农民工在制度创新中有着明确的利益诉求,是市民化制度的需求者。
但农民工人数众多,规模巨大,近乎是一个无限集合,无法形成集体理眭,或者集体理性的协调成本无限大,农民工无法参与变革制度的决策。
我国的户籍制度是为固化社会身份,阻滞人口流动,以实施城市偏向战略而设计的。随着城市偏向战略的改变,这种制度设计理应作变革,以适应“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的需要。但城市政府出于各种考虑,加之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制度供给不足一直是制约的农民工市民化的瓶颈。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这种二元制度受到城乡经济结构一元化趋势和城乡思想观念一元化趋势的双重挑战,政府开始积极地推进制度创新,以降低市民化的交易费用,逐步增加市民化的制度供给,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可在城市就地落户,转化为新市民。但是制度供给同样会产生成本和费用⑦。对于政府来说,有城市保障房增量(政府补贴部分)、政府支付的新市民的社会保障费用、城市管理费用增量;对于企业来说,也会产生额外的社会保障费用及津贴等。同时,由于工作性质的“正规化”,企业要解雇农民工(新市民)必然产生额外的成本,监督费用也增加了;对于城市居民来说,市民化成本是指由于市民化而对其工作的稳定性、工资增长的幅度、生活的便利性以及社会治安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这三个方面因素,都影响着政府的制度供给决策。
当然,无论是对城市政府,还是对市民和企业,都存在巨大的市民化收益。对城市政府来说,一方面,市民化为城市产业发展提供稳定的劳动力供给;另一方面,市民化引起的收入及社会保障的增加,会改变农民工消费函数,提高消费倾向,扩大内需,刺激本地经济增长,即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的增加。对市民来说,农民工进城定居,一方面有助于社会治安的好转,增进城市居民与新市民的融合度和安全感;另一方面,能更稳定地从事第三产业,方便了城市居民的生活。对企业来说,由于农民工就业的“正规化”,有了稳定劳动力来源,提高了劳动力的素质。
城市基础设施(交通运输、给排水、通讯、能源、环保、防灾等)是城市的物质条件,必须满足市民化要求,随着市民的不断扩容,基础设施紧张是必然的现象。城镇化与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不但阻滞了城镇化进程,更影响了农民工市民化意愿,也间接影响了市民化能力。同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也影响了市民对农民工的接纳程度、企业的成本(间接影响到企业对农民工的态度)。因此,基础设施是市民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其供给是城市政府、市民、企业理性行为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此,市民化供给包括基础设施供给和制度供给,它取决于城市政府、企业和市民的理性行为,是三者的函数。
三、市民化供求分析:一个模型
(一)基本假设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作以下假设:
(1)中央政府是市民化的外生变量;(2)城市政府、农民工、城市居民、城市企业是理性人;(3)市民化市场信息完全,主体的选择完全自由;(4)“市民化率”等于市民化人数/农民工总人数⑧。
(二)基本模型市民化需求:在一定时期内,在某种门槛水平下⑨,愿意并且能够市民化的农民工数量。
市民化供给:在一定时问内,在某种门槛水平下,城市政府愿意并且能够接纳新市民的数量。
门槛越高,能够“跨越”门槛的农民工素质相对较高,对于城市政府而言,市民化成本相对较低,也愿意提供市民化基础设施和制度保障。反之,则反是。因此,市民化供给曲线同一般商品的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本文把它抽象为线性的)。
门槛越低,能够“跨越”门槛的农民工比例就越高,对于进城农民工而言,市民化成本就越低,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和能力增强。反之,则反是。
因此,市民化需求曲线同一般商品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本文把它抽象为线性的)。
以市民化率作为横坐标,市民化门槛作为纵坐标,则市民化率由市民化需求与市民化供给共同决定,是市民化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交点所对应的横轴值 ,如图1所示。民化的供给量,造成基础设施和制度保障短缺,市民化成本上升,城市政府就要提高市民化门槛,只有到 时,市民化供求才能平衡;第二,当T2高于丁。时,就会出现相反的过程,基础设施和制度供给过剩,出现设施闲置和政策没被用足的现象,城市政府就会下调市民化门槛,只有到丁0时,市民化供求才能平衡。
第三,中央政府的政策,会导致市民化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移动。比如,中央政府为促进经济增长而进行的“救市”,鼓励城市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会使市民化供给曲线向右下移动,从而导致均衡市民化率的上升和市民化门槛的下调;为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央政府出台一系列有利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会使市民化需求曲线向右上移动,从而导致均衡市民化率的提高。
四、政策建议
(一)还原户籍的人口登记功能为了增加市民化率,有三条途径:降低市民化的边际成本、提高市民化的边际收益、既降低市民化的边际成本又提高市民化的边际收益。目前的户籍制度,严重弱化了农民工市民化的意愿。户籍制度改革是历史必然,其主要内容是:废除户籍的产业(农业、非农)特征,淡化乃至消除户籍的地域特征,使福利与户口脱钩,还原户籍的人口登记功能。
(二)赋予农民以完全的土地财产处置权目前的《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的全家迁入城市,必须把承包耕地交回发包方的规定,增加了市民化的成本,降低了农民工在做新市民和新型农民上的选择的自由度。因此,应将城市户籍准入与农民土地权利脱钩,促进市民化进程。
本文编号:40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qitalunwen/4072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