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主观心理语境的建构
本文是选自《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教育论文,主要是关于关于主观心理语境的建构,详情请看下面的介绍。
从范围上分,心理语境可以分为广义语境和狭义语境两大类,广义的心理语语境包含社会文化心理和个人主观心理两大部分。社会文化心理不仅应包括民族文化心理、地域文化心理和时代文化心理,这是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共同的心理,而且应包括由于交际双方的阶层、职业、文化教养、身份地位、年龄、性别、性格等方面的差异所带来的不同的文化心理;个人主观心理应是由于个性的不同而产生的特殊的心理现象;另外还应该有由于场景的转换和语言内语境的变化而引起的个人的心理变化。狭义上的心理语境仅指个人主观心理语境。由于社会文化语境反映的一个民族、地域或言语社团的整个心理面貌,本文把它归于文化语境之中l6]。本文主要探讨个人主观心理语境的建构,因为主观心理语境是在言语交际过程当中,个人能够切身感受到的,交际者通过对现场的语境做出回应建构交际过程,由于不同的心境、认知等可能对相同的情景做出不同的反应,并常常随场景的变化而变化:当一个人得到了别人的褒奖,心情会十分愉快,而当受到委屈或有不顺心的事时则会十分沮丧或生气;当他碰到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他会十分热情,而碰到自己讨厌的人或讨厌自己的人时,则惟恐躲之不及。所以心理语境是最为复杂的语境,它和文化语境、场景语境以及语言内语境相互交错着,同时又制约和影响着其他语境。
根据交际者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现象及特征,本文将主观心理语境分为三个变项:认知、情感、意向。具体来说,主观心理语境三个变项包括以下内容:
(一)认知(cognition)认知是获得某方面知识的一个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人们在交际中,由于个人认知能力的差异,导致对语篇生成与理解的差异。如在交际过程中,交际者对于词语、句子的准确理解经常受到人们认知的影响,这是由于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不同的人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导致对同一现象产生不同的认知。思维是认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们的思维方式不同,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人们的言语交际活动。例如英汉两民族在思维方式上有很大差异,这就导致英汉两种语言在句法、词汇等方面有很大差异。汉民族重视整体思维、辩证思维和具体思维,所以对于言语表达,汉族人多从整体上去把握。而英美人的思维方式重抽象思维、分析型思维、客体性思维和逆向思维,表现在语言上重形式,重理性,形成了句式构架严整、表达思维缜密、行文注重逻辑、语言大多明晰客观、符合理性等特点。
(二)情感(emotion)情感指由言语交际者的情感、心境、情绪的感染以及态度的褒贬等主观因素构成的语境。言语交际者的喜怒哀乐、个人好恶、褒贬抑扬等情绪是情感语境的主要因素,无论是言语表达者还是言语接受者,在情感成分超过理智成分时,情绪语境对言语表达的制约作用就显得格外突出。在不同的场合情感不同,笔耕文化传播,构成的情感语境也不同,其言语表达方式、言语表达效果均不同。
(三)意向(intention)意向或称为“意图”、“意动”,是指人们对待或处理客观事物的心理活动,表示心理现象渴求、指向事物的特征。具体表现为人们的欲望、愿望、希望、动机、目的等行为反应倾向。在话语交际过程中意向可分为言说者意向与接受者意向。言说者意向指语言表达中言说者所预设的语言意向性,它体现了言说主体的表达意向。接受者意向指在接受的过程中,接受主体产生了自身的意义建构的过程,语言的意向性内容也随之发生转变,接受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图来理解话语。因此,在实际的言语实践中,一个词、一个短语、一句话、一个段落都可能因为语境的制约,而产生原语言意向性与接受主体的新的语言意向性的错位问题。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复义(针对句子、段落而言)或歧义(针对具体的词汇而言)问题。因此,参与者的意向是影响语篇生成与理解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交际意图受社会文化、思维模式的影响和受现实情景语境的支配,同时也受交际者自身的个体特点,如个性、个体思维模式、知识结构等因素的影响。交际意图与文化情境和情景语境相互作用,共同支配着对意义的生成与理解。
本文把个人主观心理语境分为认知、情感与意向三个变量。这三个变量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心理语境的动态过程。在以韩礼德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家看来,语境(即社会环境)包括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
文化语境是社会结构的产物,是整个语言系统的环境。具体的情景语境则来源于文化语境,是文化语境的一部分,是具体的。在他们看来,情景语境的变化引起语言的变异,从而形成各种各样的语言变体,他们称之为“语域”_8]。研究情景语境可以发现语言在语域层面存在许多普遍性的东西,可以找到特定语域中的语篇在形式和意义上与情景语境的一般对应关系。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韩礼德对情景语境的研究是从语言的普遍特征出发的。另外,语言交际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交际者在交流过程中,面对情景语境的各个变量,心理语境起到一个筛选过滤的作用。
在功能语言学派看来,从情景语境到语言的意义层、词汇语法层,再到语音、文字层,呈现一种支配与体现的关系。本文所论述的心理语境的三个变量恰好与情景语境的三个变量一一对应。如果把心理语境的三个变量加入图2中,我们就会得到图3:由上可知,话语的言外语境首先指客观语境(或情景语境),其次指主观心理语境。客观语境决定主观心理语境,主观心理语境又反作用于客观语境,改造着客观语境。二者是辨证统一的。
客观语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也是可以普遍感知和认识的;而主观心理由人的认识和心理反映决定,可能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客观语境通过主观语境起作用,主观心理语境对客观语境起筛选过滤作用。
通过把心理语境三要素加到韩礼德的模式之上,情景语境与语篇的三大元功能一一对应的关系成为间接的关系,而三大元功能又和语篇的词汇语法层面有密切关联。因此,在此模式中,语篇不仅具有社会的特点,还有了心理的特点。这就弥补了韩礼德模式中只从社会性看待语篇生成与理解的不足,因为语篇不只是社会的,还是心理的。情景语境的变化首先通过心理语境的过滤才能反映在语篇元功能的变化上,然后再体现在语篇的词汇语法层,因此,情景语境与主观心理语境共同推动语言和语篇的变化发展。
本文编号:48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qitalunwen/4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