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杂文精选 >

中职卫校实验员职业倦怠的根源分析与对策(2)

发布时间:2014-07-24 11:32

  2.4 个体因素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快,实验员拥有的知识已不能满足教学要求。因此,要求实验员是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实验员要想胜任实验教学工作,就必须投入更多的精力学习,这都给实验员带来更多的工作压力,使其产生不适应感。加上现有实验室的环境(如通风、排污、水电安装等不到位)不适合新仪器的安装和使用,使得实验员产生不安全感,对工作的热情度降低,产生职业倦怠。教师职称晋Yt-.进修学习的机会多于实验员,这种现状阻碍了实验员知识的拓展,产生攀比心理,导致思想不稳定和对所从事职业缺乏热情。此外,实验员人生价值观和承受能力、耐受力的不同也会影响个体倦怠的产生。实验员在工作中若不能正确看待名I-iN、公与私、得与失、奉献与索取等,在地位不高的整体环境下其要求往往难以获得满足时,会造成心理失衡,情绪低落,时间一长,必然会对自己的职业产生倦怠。

  3对策3.1创设和谐的工作环境,增强实验员威望良好的工作环境可以使人心情愉快,踏实工作,有创造性和主动性,作出高效的工作业绩;相反,缺乏有效的沟通与激励的环境,势必影响工作的开展。因此,要注重创设和谐的工作环境,发挥社会、学校、家庭等社会支持系统的功能,缓解实验员的压力。一种职业的社会地位,取决于它的经济地位和职业威望,所以在社会上从事高地位职业的人,不但有优厚的待遇,而且能得到人们的敬仰和羡慕,自身也会更多地感受到自豪和满足,从而更热爱自己的职业。因此,要使实验员献身于医学教育事业,管理者必须创设宽松的职业环境。如在课酬、职称评定上给予合理对待;在工作上,增进对实验员的理解与支持;通过各种渠道宣传实验室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对待实验员,提升实验员的职业地位及声望,包括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和实验员形象;学校要严格把好实验员的聘用关,强化资格要求,营造充满创业精神的人文氛围,形成尊重实验员和支持实验员的良好风气,让实验员对自己的职业产生满足感和自豪感,以健康的积极的心态从事实验教学工作。

  3.2 实行人本管理,消除实验员职业倦怠管理者关心被管理者的生活和工作,洞悉他们的思想、心  情和困难,给予他们真诚的关怀,建立有效的人际沟通平台,通过交流、鼓励使他们将消极的情绪发泄出来,以消除被管理者的职业倦怠。实验室的人本管理是力求为实验员提供一个和谐、合作的工作环境,缓解其工作压力,消除其职业倦怠。在管理上,赋予实验员更多的自主权和自由度,为实验员提供参与管理、进行决策的机会,以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工作上,利用实验员的专业特长,发挥其才能,增强其对工作的信心。在学习上,给他们提供进修的机会,以此提升他们的工作能力,拓宽他们的知识面。目的在于:既可以帮助实验员排解消极的工作情绪,又可以让他们更新知识。在安全上,加强对实验室安全隐患的排查,做好实验员劳动防护工作,增强实验员工作的安全感。由此可见,健全的管理模式和具体的管理制度,能促进实验师资队伍的建设,使每个实验员都能充分运用知识、能力,在相适应的工作岗位上轻松工作,增强“抗倦”免疫力。

  3.3 提高实验员素质,培养“抗倦”心理实验员是实验室的管理者和具体操作者,其素质是影响实验室工作质量的主要方面,也是防止职业倦怠产生的关键。因此,要求实验员有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源于实验员对自身职业的正确认识,它是实验员克服倦怠、保持良好心境的思想基础。实验员必须在思想上转变观念、更新理念,重视培养自己的健康心理,提升职业素质。首先,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坚持正确的职业理想。遭遇挫折时,要转换角色,多元思考,透彻地认识倦怠。其次,保持健康向上的乐观心态,具备良好的人格特征,注意缓解紧张情绪,从容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困扰。再次,职业倦怠在很多情况下蕴藏着“能力恐慌”,这就要求实验员不断学习,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来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克服因能力因素产生的紧张、焦虑及不适应感。

  第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扩展社会支持系统,有利于抵抗倦怠。当实验员遭遇压力和感到无助时,有良好的支持系统和倾诉对象,能快速有效地缓解负面情绪,使自己更好地适应现实环境。可见,良好的素质、健康的心理是“抗倦”的“润滑剂”。实验员要有意识地培养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做有益于事业发展的事情,以此避免职业倦怠的产生和蔓延。

  消除实验员职业倦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除需要社会各界的争力支持、学校管理部门的大力关注外,最重要的是实验英自身的努力。实验员要善于调整心理状态,学会更多的应对方式,不断调节自己的心理和生理功能,修正自己的行为,从而增强“抗倦”能力。

  本文由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编号:49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qitalunwen/4935_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c16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