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杂文精选 >

重建另一种中欧关系的时机

发布时间:2014-07-24 11:32

  本文是一篇专业的毕业论文,主要是关于重建另一种中欧关系的时机,详情请看下面的介绍。

  历史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这些年来,各国之间的制衡与竞争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这些国家包括传统强国,也包括现在仍不富裕的国家、“新兴国家”和像中国这样“重新崛起”的国家,还包括几乎没有影响力的贫穷国家。债务人与债权人身份互换。富裕的经合组织(OECD)成员比强大的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受到的金融经济危机冲击更为严重。为了减少甚至消除与富国的差距。

  许多国家也加快了本国经济发展速度。越南、韩国、南非、土耳其,甚至是埃及的经济增长率都令人称羡。欧洲感受到了这种压力,美国也同样如此。经济危机起初只导致结构性的调整,而现在已成为产生迅速而且深刻变革的催化器。

  这些变化不仅为大众所知,也见于各种媒体。传统强国的光环正在消退,他们意识到其在国际政治中的影响力可能比以前大大减弱。美国国内的争论日益激烈,欧洲也处在巨大压力之下。软实力比硬实力更具有弹性。生活方式、技术和创造力不受政治束缚,如互联网的应用、文化的推动和设计的创新。新兴国家登上舞台,展示自己已经具备多大的影响力,如土耳其,非国家行动者足可呼风唤雨,仅以金融市场的力量来说,其外汇和咖喱市场日成交量就接近5万亿美元。即使政府试图与之抗衡,但一个国家的预算不足以抵消这种压力.因此多边反应是唯一的回应方式。

  然而,传统的外交显示出其局限性。软实力是一个比较新的参数,经济和金融危机蔓延的速度前所未有,贪婪和自私带来的不安越发强烈。尽管我们努力抵制,价值观体系仍然日益衰败。已经发生的快速而深刻的变化,并不见得带来好的结果。

  我们需要认识到这些变化,制定新的外交政策和策略。新的时代现实应该是对话的基础和议题。为应对这些变化,传统的关系和利益可能需要重新审视。多边主义、全球规则和治理必须是、而且一直是我们的目标。但是,其中坚力量是勇于革新、意志坚定的人士,他们通过某一国家、双边协商或联盟参与进来。他们给国家带来特色、动力和新的内容,赋予它最终的力量。

  我们双方都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实力雄厚,是文明和文化的摇篮,是经济发展的航标。同样,欧洲仍是最大的贸易国和最富裕的消费者市场。它在品牌、奢侈品和环保上的领先地位是创意、创新和“软实力”的体现。例如工程质量产品和手机技术革新。它的实力(其实也有许多问题)大多来自于种族和传统的多样性。中国和欧洲都有很强的实力。但是,我们是否都以自己的方式和步骤,在国际规则制定和制度建设上尽可能发挥最大的影响力?我们的双边关系是否使双方都获得最大的利益?我认为我们没有做到,但我想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因此,如此多的变化正在发生着,这不正是回顾中国与欧盟关系的时机吗?我们能否在这个时期重建双方关系、在互信的基础上变得更加亲密?从定义上来说,这是不同于美俄关系的重建。这种关系建立在相互尊重和理解之上.双方都能在其中发挥自身优势,这种双边关系有利于解决当今世界的现实问题。

  我们已经有坚实的基础。回顾外交历史,我们已经走过了一段很长的路。中国和欧盟(前欧洲共同体)其实是同年诞生,只相差7个月。中国和欧盟都将世贸组织置于同一层面上,在深入考察世贸组织这个“放大镜”之前,5O年来我们都只关注本国事务。我们发掘彼此,并互相学习。2005年左右,双方关系进入了“蜜月期”,商业往来和科技交流密切。然而,事后人们意识到,繁荣的表象背后隐藏着危机。政治赤字阻碍了我们在全球事务上的全面合作,无法寻找战略安全问题上的共同点,妨碍世界事务的解决。就算这些问题解决了,也往往是有争议的,不会达成对解决全球性问题有建设性作用的协议。例如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后。

  各国互相指责,没有解决实际问题。

  我们从那时候就开始有了行动。我们进行了战略对话,例如现在正在天津举行  的文化论坛峰会。其参加人员的水平和会议议程在几年前是不可想象的。然而,中国驻欧盟大使在今年早些时候便正确地指出,中国与欧盟关系的前景还仍然笼罩着一层乌云。双方还未达成互信的关系,还不能坦诚地讨论棘手的、有争议的、敏感的、或者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我们有接近5O次行业对话、战略和经济对话,但是仅仅讨论社会变化,应对非国家行动者,处理世界各地的实时信息所造成的影响,或评估强国的实力和赢得人心的方法。要解决所有这些问题或者应对社会、价值观和人民的福祉所面临的诸多挑战,我们需要信任、真诚和勇气以步入新的阶段。

  我们一直关注存在的问题,笔耕文化推荐期刊,却忽视了取得的成就。因此,双方的人民对彼此知之甚少,仍然坚持以前的一些看法甚至偏见,这就不足为奇了。最近,一个全球范围的调查显示,中国在欧洲大多受到消极评价,在美国褒贬持平,而在非洲积极评价较多,这是个令人遗憾的结果。我们要在这一方面做出努力。至于中国“旧大陆”的形象,我认为不应急于否定其创造力和应变能力,虽然无论是在工程技术还是设计方面,或是在创新的社会模式或可持续发展方面。人们普遍认为,欧洲的居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位居世界前列。

  我们在国际和世界市场上都是竞争对手,这本身没有问题。实践表明,在公平而激烈的竞争中获胜,有助于提高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因此,问题不在这里。在我看来,更重要的是,我们之间似乎缺乏安全感或战略性竞争。相反,我们都更关注全球问题,诸如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人口增长、多边贸易等。我们的社会模式和治理国家的方式大不相同,但这不应妨碍我们找到共同点,我们应将自己的优势引入到双边关系中来.例如生活方式、青年文化、网络社会、城市生活质量、问责制和反对治理不善、人文科学、管理变革。有这么多经验可以分享,我们不会失去一分一毫,反而会获益良多。

  许多中国留学生在欧洲大学里学习,而学习汉语和争相到中国接受训练的欧洲学生也达到空前的规模。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然而,这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无所作为。只等下一代超越我们已取得的成果。世界不会等我们。变革正在越来越快地改写全球关系。欧元危机、美国赤字、金融投机、阿拉伯之春、饥荒水荒、中产阶级危机、气候异常。它们影响当今世界格局,动摇以前的规范、关系和行为。最好的应对办法是应时而变.我对此有充分的信心。

  本文由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编号:49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qitalunwen/49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3f4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