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杂文精选 >

修辞意识与二语写作思维能力的培养

发布时间:2014-07-24 11:37

  黄源深教授指出,因“缺乏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思考、辨析能力”造成的“思辨缺席症”一直困扰着外语师生。这种“思辨缺席症”在学生外语书面写作方面,表现尤其明显。许多在语言形式上无懈可击的文章,却有着内容空洞、逻辑混乱的问题,创新元素更无从谈起。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日常写作训练中对语言形式的偏重,而忽视了必要的思维训练。

  西方修辞学是写作学研究的源头,其中的修辞发现、布局、风格等重要元素与写作过程紧密相关。将修辞意识引入二语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

  一、西方修辞学与英语写作学间的学源关系英语写作学是西方修辞学重要的组成部分。西方古典修辞理论中有很多经典内容,可供今天的英语写作研究参考,包括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人格、情感、理性三个诉诸展示的作者、读者与主题三者之间的关系;主题(topics)、争议点(stasis)、理论(theoria)和实践(praxis)等术语;以及归纳法、演绎法、三段论等推理方法。

  中世纪时期,西方修辞学产生了大量有关布道、讲经和法律文件、书信的写作规则手册。到了19世纪中期,书面写作已明确成为修辞学的一个分支。

  19世纪8O年代,英语写作教学开始进入美国高校课程体系。1963年,美国“大学写作和交流研讨会”(简称CCCC)的主题是“面向一种新修辞学”,象征着写作教学研究的修辞学转向。同年发表在学刊《大学写作和交流》(简称CCC)上的相关论文有Wayne Booth的“修辞学的立场”和Francis Christensen的“一种句子的生成修辞学”,都体现了写作研究与修辞研究之间的密切联系。二、国内二语写作的教学现状国内二语写作教学一度存在着“结果教学法”

  (product approach)与“过程教学法”(process approach)的争议。前者注重文本的最终表现形式,如语言流利度、语法准确度和篇章结构等;后者则以写作过程为导向,把写作看作是解决问题,重视写作者在写作中的思维过程。与结果教学法相比,过程教学法在激发学生的自主思维意识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近年来,随着国外先进教学理念的引入,以作品的“社会影响”(读者反应)为导向的“后过程教学”也开始进入写作教学研究的视野。

  尽管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被引入教学实践,但在客观上,多数大学英语写作课堂仍然以形式(篇章结构、句法特点、用词准确性等)作为授课重点和评分的主要依据。国内多数英语写作教材的内容一般都以传统的语法、句法和文体知识为主。写作训练的应试导向也促成了重形式轻思维的普遍现象。一项针对200名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学生写作测试成绩的分析显示:学生在英语写作中最突出的难点是写作内容的贫乏。L4 内容的贫乏正是思辨能力与创新元素缺失的直接表现。此外,思辨能力的缺失又间接导致了学生写作兴趣的缺失。二语写作沦为一种按部就班的机械操作,即根据相对固定的框架结构,将各种事实、例证加以组合,而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和写作兴趣却一直无法得到提升,直接影响了文章的可读性。

  三、修辞意识对写作思维的直接影响亚里士多德将修辞界定为使我们“不管碰到什么事情都能发现可资利用的说服手段的那种能力”,并且指出修辞的另外一个重要特征是“修辞者能够证明针对争议的两个对立观点”。这种观点体现了对修辞者的基本要求,即具备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把握话语互动全局的能力。在写作实践中,这种掌控对立观点的辩证意识有助于写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充分调动逻辑思维能力,增强表述的客观性。

  亚里士多德还指出任何言说情景都包括言说者、话题和受众这三个基本要素。其中,受众作为修辞的目的所在,尤为关键。修辞者只有在成功地争取到其他方面(包括个人、群体、社团等)自愿进入他所提议的某种修辞关系,并在其中扮演这一关系指派的角色时,才能够发起一个真正的修辞过程。修辞学家伯克也指出:修辞是用符号在他人身上诱发合作的行为。这种意识反映在写作上,就体现为作者构思时的读者意识,笔耕论文新浪博客,即构思时应当将读者反应纳入考虑的范围,并予以充分重视。

  根据亚里士多德加以系统化之后的“修辞发明”理论,“修辞发明”指的是修辞者根据所承担的说服任务搜寻并选定可讲、该讲、值得讲的话点的那个过程。

  “修辞发明”的过程与写作中确定论点的过程有异曲同工之处。从修辞发明的角度出发,修辞者必须根据自己对修辞事件的理解以及自己的修辞目的,来决定哪些事实是与自己的修辞行动相干的;这些相干事实中哪些有助于实现自己的修辞目标,因而是可资利用的。因此,“修辞发明”的目的意识对于写作者明确取舍相关材料的标准也具有直接的借鉴意义。

  四、调动修辞意识提升二语写作思维能力结合修辞意识对写作思维的直接影响,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从而增强文章的逻辑性和内容深度。

  (一)增加辨证意识在谋篇布局上,尤其是在撰写论说文时,教师应提醒学生在构思时,把对立面观点也纳入考虑的范围,通过对比论证,增强论述的客观性。比如,对于“中学生使用手机”这个话题,如果把论点定为“中学生不应使用手机”,作者在进行论证布局的时候,就必须考虑到持对立观点者可能使用的论据:如手机可以使家长与学生的联系更加方便、手机的上网功能能为学生浏览下载资料提供方便、手机上加载的计算器、词霸等软件可以作为学习的辅助工具等;在论证过程中,作者就有必要针对这些论据进行反驳,以加强论证的全面性和客观性。正确处理对立面观点与论点之间的互动关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增加读者意识从修辞中的受众意识出发,教师应提醒学生在构思之前明确作品的读者对象,预测读者的需要和期待,并针对读者对象确定语言风格和表达策略。作者在预测读者的需求、审美水平、阅读能力和思维方式时对读者的价值观、认知、知识、情感、态度方面的考虑、分析和判断就是思辨能力的体现。构思时,应首先明确作品期望对读者产生怎样的影响。影响可以体现为激发读者对相关话题的兴趣、向读者介绍作者的观点,或是引发读者的思考辩驳意识等。为了达到与读者进行有效交流的目标,作者就必须充分考虑到目标读者的心理特点、接受水平以及对文章内容的关注点。比如,“出国留学的利与弊”这个话题,读者基本可以定位为学生或学生家长。如果以学生为目标读者,就应考虑到学生的关注点多集中在个人喜好、开拓眼界的成长需求与对未来发展的期待上;如果以家长为目标读者,关注点就会有所不同,留学费用的成本核算与子女的就业前景通常会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因此,不同的读者对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文章的侧重点。在构思时,充分考虑到读者因素,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广度,对于增强学生的写作目的意识和文章的表达效果,无疑也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文编号:50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qitalunwen/50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8f4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