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杂文精选 >

论述回归七子立场的《明诗别裁集》(2)

发布时间:2014-07-24 11:50

  他这种从公安派吸收来的观念引起了大家的共鸣,顾炎武、黄宗羲、叶燮、冯班等人都认为文学盛衰相继是必然现象,这对七子派的复古观念是一个致命的打击。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争论渐趋冷静之后,任何一位诗人在写作时不可避免要面临如何对待传统的问题,“变而不失其正”又渐渐成为诗坛一种主流的声音。正如朱彝尊在《明诗综》所讽刺的袁宏道《西湖》

  一日湖上行.一日湖上坐。一日湖上住,一日湖上卧。”完全是一种滑稽之言,不算为诗。①任何诗歌创作都不能脱离其审美传统,离开了这种传统也就不称为诗。刘勰《文心雕龙·通变》说:“设文之体有常,变文之数无方。”诗歌无论如何新变,其有常之体应当保持。所谓有常之体,即每种文体的形式体制和审美传统风格。七子派的格调论的基石是辨体,理论核心是研究每种诗体的和形式体制和审美风格,并指出传统中能体现出这种审美风格的作家,以此作为后人学习的典范。这是七子诗学的合理内核,但七子末流常常泥古而不知新变,故受到后人讥讽。尽管公安派、钱谦益等人如何否定七子,如何强调新变,但诗歌理论发展的结果最终仍会渐渐向七子靠拢.因为任何新文学的发展都无法完全脱离传统。朱彝尊论诗时已经走上了辨体的七子派思路,到了沈德潜,已经明确地立足于七子派的格调理论,也可以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其次,在清初文人的思想中.性情也是一个常常谈论的范畴。“诗者,吟咏情性也”,已成为当时的共识。明清文人都比较认同诗歌抒发性情这种观念,“七子派”的缺陷主要是过于追求格调合乎古人而有时不得不使自己的性情受到扭曲,这在七子派的古体诗,尤其是乐府诗中表现最明显,所以后人批评七子派的诗作流于虚假。在《列朝诗集》、《明诗综》和《明诗别裁集》中,对七子派的作品大多选择近体诗作而少选古体,在古体中又极少选乐府体,至于那些摹拟之作、应和之作和故作道学体面之诗都基本不选,表现出一定的共性,正是因为七子派的古体诗作过于追求从形式上合乎传统,以至于失掉了自己的真性情。沈德潜虽然是立足于七子派的立场,但他已经认识到了七子的这个缺陷,所以在选诗时就不像《皇明诗选》那样收录了那么多古体诗,这显然是吸收了钱、朱两家诗论的合理成份,立足于格调但又重视性情之真。

  本文由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编号:52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qitalunwen/5268_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8c6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