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集解》论述
刘孙二人是因为援立大功才被赠以光禄大夫尊号的,⑤且此时光禄大夫似只有此二位。我们可以从下面的史料进一步确证:
"(正始九年)四月,光禄大夫徐邀为司空,回辞不受。"⑥一一〈三国志志·魏志·三少帝纪》
"(徐邀)正始元年,还为大司农。迁为司隶校尉,百察敬惮之。公事去官。后为光禄大夫,数岁即拜司空,邀叹曰:‘三公论道之官,无其人则缺,岂可以老病恭之哉?'遂固辞不受。
嘉平元年,年七十八,以大夫莞于家,用公礼葬,溢日穆侯。"一一《三国志·魏志·徐邀传》:
徐邀本传言"数岁即拜司空"可见其任光禄大夫时间并不长。考刘放、孙资正始六年(公元245年)卸光禄大夫职,徐遥自由光禄大夫转司空在,似可认为徐邀在刘放、孙资去职后接任此职,并于正始九年转司空,而与"数岁即拜司空"一语相契。如此可基本认定,在正始六年刘孙二人转职之后,魏帝方以光禄大夫一职授以他人。这样说来,孙笆、郑冲拜官光禄大夫至早在正始六年八月葵巳刘孙二人去职以后,换言之,《集解》献书应不早于此时。
刘汝霖《汉晋学术编年》也是从官制升础考证《集解》成书时间的,在《正始六年条》他说:
"按《论语序解》与晏共上此书者y有光禄大夫郑冲侍中苟额等四人。考《晋书·郑冲传}:‘大将军曹爽引为从事中郎,转散骑常侍、光禄勋。'(苟额传}:‘宣帝辅政,见额奇之,攫为散骑侍郎,累迁待中。'可知冲之为光禄大夫,额之为侍中,必不在正始初年。叙中又言及太常王肃。考肃于正始中为侍郎,坐庙事兔,后为光禄勋。其免太常之年虽不见于《魏志},然《齐王纪》称是年高柔由太常为司空。《高柔传》称柔为太常仅旬日。则太常一职之变动,必在是年。晏等之上此书,至晚亦必在此年。故志之于此。"⑦刘汝霖的起点无疑是很好的,但笔者认为他的结论却是大误,他误就误在认为正始六年高柔所代之太常为王肃。
"正始元年,出为广平太守。公事徽还,拜议郎。顷之,为侍中,迁太常。时大将军曹爽专权,任用何晏、邓国昌等。肃与太尉蒋济、司农桓范论及时政,肃正色曰:‘此辈即弘恭、石显之属,复称说邪!'爽闻之,戒何晏等曰:‘当共慎之!公卿已比诸君前世恶人矣。'坐宗庙事免。后为光禄勋。 "一一《三国志·魏志·王肃传》
"(黄初)四年,迁为廷尉。……在官二十三年,转为太常,旬日迁司空,后徙司徒。"一一《三国志·魏志·高柔传》
从这些资料我们的确看不出刘汝霖观点的破绽。高柔黄初四年(公元233年)为廷尉,在官二十三年,转为太常,则正在正始六年。但《三国志·魏志·三少帝纪》"嘉平元年春正月甲午,车驾渴高平陵"句下裴松之引《孔衍汉魏春秋》曰"诏使太常王肃册命太傅为茎相,增邑万户,群臣奏事不得称名,如汉霍光故事。"则此时王肃仍为太常。则高柔所代者非其明也,事实应当与刘汝霖的观点相反一一正始六年,乃王肃代高柔为太常,高柔所代者实为他人。
高柔以太常迁司空在正始六年八月T卵,刘放、孙资去光禄大夫职在八月葵巳,则王肃为太常必在八月丁卵旬日以后,孙邑、郑冲为光禄大夫必在八月葵巳之后。葵巴在丁卵后二十三日,如此,《论语集解》成书进献最早可能的时间为正始六年(公元246年)葵巳。孙笆、郑冲、苟额三人去官的具体时间史书并无确切记载,但何晏、曹毒草二人在任上因嘉平元年正月的高平陵事件被杀是确实的,那么《集解》成书进献齐王芳的下限应为正始九年(公元248年)末。
本文由整理发布,笔耕论文,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编号:57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qitalunwen/5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