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企业管理论文 >

中央企业投资办法_中央企业标杆管理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6-09-18 10:03

  本文关键词:中央企业标杆管理应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容易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等【l81。但是,关于标杆管理为什么“有效"?这种“有效”如何发生?目前对这方面的研究还十分缺乏。标杆管理的作用机理目前学界主要是从学习理论、知识管理、信息经济学和激励理论的角度进行解释的【19砣41。这些解释为标杆管理作用机理深入探讨打下了基础,但同时这些分析相对简单,没有揭示标杆管理的独特性,没有涉及特定企业组织形态应用时的具体问题。过于强调实践性和操作性阻碍了标杆管理理论研究尤其是对于作用机理方面深入的探讨和企业实践的进一步开展;而缺乏理论支持的管理方法是很难在实践中实现科学化和系统化的。

从中移动,中石油,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以及五大发电集团等的实践来看,标杆管理在事实上已成为央企建设国际一流企业的有效手段,但是其理论依据以及作用机理依然是个“黑箱”。依据经济学理论分析标杆管理对于大型国有企业集团为什么“有效’’,揭示其作用机理,并进一步指导企业实践,这是当前央企标杆管理实践急需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这对于一个科学、系统的管理方法而言也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1.3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1.3.1论文的内容

第一章,绪论。这一部分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问题的提出,研究的意义,主要内容,研究方法,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和创新之处。

第二章,标杆管理应用与研究现状。从企业标杆管理应用入手,突出标杆管理理论研究现状,结合标杆管理起源和发展历程提炼其核心理念及理念的付诸实施步骤。

第三章,中央企业标杆管理应用。主要介绍中央企业标杆管理应用现状,以我国电力企业为典型,介绍和分析其标杆管理实践的特征,并根据其内容和方法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对策。

第四章,中央企业标杆管理作用机理分析。针对中央企业组织和管理特征,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和管理成本关系,将中央企业管理关系简化成集团总部与分(子)公司经营管理者的委托代理关系,分析标杆管理在中央企业应用“有效"的作用机理。

第五章,央企标杆管理战略规划。根据标杆管理在中央企业应用“有效"的作用机理,针对央企应用中存在的结构性缺陷,对央企标杆管理进行战略性规划。

最后,结论与研究展望。2

1.3.2论文的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从要所研究课题出发,搜集与该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从中抽取有规律性的东西为我所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调查或比较分析,展开深层次的研究。文章充分搜集了国内外学者,企业界关于标杆管理研究现状、应用现状,作用机理,中央企业实践资料等研究文献,并对文献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为本课题的研究准备了扎实的理论与企业应用材料。

2.比较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有联系的事物进行考察,寻找其异同,探求普遍与特殊规律的方法。论文针对对中央企业的组织和管理特性,基于委托代理和管理成本角度得出了中央企业标杆管理作用机理;在这个基础上,对棘轮效应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央企应当实现标杆管理战略规划和提出对策

1.3.3论文的创新点

本文是对标杆管理作用机理理论研究的创新。标杆管理理论研究的进展速度要远落后于实践应用,标杆管理为什么“有效’’?这种“有效"如何发生?有什么作用机理?目前,,学界的相应解释为标杆管理作用机理深入探讨打下了基础,但同时分析比较简单,没有揭示标杆管理的独特性,没有涉及特定企业组织形态应用时的针对性。国有企业改革的根本问题就是解决委托代理问题【251,委托代理理论立足点在于提供针对经济活动中利益分歧和信息不对称问题分析和解决方案的理论依据。企业委托代理问题常与管理费用紧密联系在一起。基于委托代理链和管理成本关系,寻求企业标杆管理机制中激励和约束的影响因素,分析验证其“有效"的作用机理,为探讨特定组织形式下的企业应用提供了分析基础和研究框架。

中央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其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升对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不言而喻。将标杆管理引入企业管理体系之中,已经成为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公认的“做强做大”的有效管理方式,针对中央企业组织和管理体制特性,委托代理理论为分析标杆管理为什么“有效"以及打开其作用机理的“黑箱’’提供了一把理论分析的钥匙。本文基于标杆管理作用机理,提出了央企标杆管理应用应上升到企业战略规划层次,从系统性、长远性角度规范和指导企业应用。

第二章标杆管理应用与理论研究

2.1标杆管理应用与理论研究综述

2.1.1企业应用

在标杆管理应用方面,施乐公司首开先河后,美国许多大公司也群起效尤,纷纷开展此项研究。如AT&T、杜邦公司、通用汽车公司、福特汽车公司、IBM公司、伊斯曼,柯达公司、米利肯公司、摩托罗拉公司等。这些在产品质量和竞争力方面居领先地位、声名显赫的企业,都把标杆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手段,作为提高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

早在1997年美国一项研究表明,1996年世界500强企业中有近90%的企业在日常管理活动中应用了标杆管理,其中包括AT&T,Kodak、Ford,IBM,Xerox等。标杆管理实施的效果显著,让企业在不到12月的时间内,使标杆项目的绩效水平提高60%【5】。标杆管理的使用范围也从最初度量制造部门的绩效发展到不同的业务职能部门,包括客户服务、后勤的产品配送等方面。在企业层次之外,随着各国政府部门对其产业、企业和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重视,标杆管理已经在许多国家变成了持续提高竞争力的一种制度工具。例如,在美国、欧洲各国、日本、南非、墨西哥、加拿大等国家,已经建立了政府性质或准政府性质的标杆管理专门机构,来组织协调标杆管理工作。标杆管理已经变成西方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改革政府工作程序和产业政策,促进其产业和企业国际竞争力提高的战略性武器。

在我国,标杆管理也已经被许多大型企业所采用,作为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目前,标杆管理被广泛应用于我国交通、电子、饮料、通信、石油、电力、钢铁和快速消费品企业等各个领域,实效显著。目前,中移动,中石油,中海油、中国电信、宝钢集团、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以及五大发电集团等中央企业都以建立了标杆管理体系,在中国企业界形成了一股“对标热”和“标杆热"。

从国内外企业标杆管理应用实践来看,在企业类型上,标杆管理特别适合于分、子公司众多的大型企业,如多用于世界500强和我国的大型国有企业;在企业适用范围上,在战略、市场、财务、人力资源、生产研发等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标杆管理都有普适性并在实施后,给企业带来实效。4

2.1.2研究综述

在标杆管理研究方面,标杆管理(Benchmarking)在国内的译法较多,常见的有标杆管理、对标管理、基准比较、标杆瞄准或定点超越【26 ̄28】(本文中均采用“标杆管理"这一译法),由于其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帮助企业显著提高绩效,因此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企业界人士和专家学者的关注,其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Yasin和Mahmaoud回顾了标杆管理在大公司的成功案例,然后将早期的强调过程/活动与当前的发展趋势一一转向战略与系统进行了对比,详细的给出了从1986年至2000年所有与标杆管理相关文献的发表时间,作者姓名、研究内容和应用领域,并根据它们所刊载的期刊性质将文献分为学术型和实践型两类,进而对在制造业、服务业和公共部门的应用状况作了总结【”】。Dattakumar和Jagadeesh统计,截至2002年,与标杆管理直接相关的各种文献、专著已达5000多篇/部【30】,其中也包括一些学者做的综述性文章。他们将2002年以前的期刊及会议的主要论文分成了四类,即综合基础类,特定应用类和案例研究类、创新/新方法类和教育部门的应用类,然后按照时间顺序研究了四类的统计规律。

目前,标杆管理理论研究主要包括标杆管理的分类,标杆内容,应用流程(步骤),标杆管理应用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等。依据不同的原则有不同的分类,根据企业标杆管理的实际应用情况和学习标的的不同,萧星,胡明,董秀成等【17,31,321将标杆管理分为四种类型一一内部标杆管理,外部标杆管理,职能标杆管理,和流程标杆管理。不同的企业在选取标杆时会运用不同的标杆类型。施良星按照标杆管理的内容将标杆管理分为产品标杆管理、过程标杆管理、管理标杆管理、战略标杆管理【l引,将其过程分为五个阶段,事实上这是一种结合标杆对象的一种分类方法。不同的企业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不同的阶段划分,如施乐的10步骤模型,IBM的14步骤模型,罗伯特?坎普的五阶段论以及国际标杆管理交流中心的四阶段论等,通常情况下一般将其划分为四个或五个步骤。

标杆管理被认为有八大作用,但是,其作用如何发生的?如何影响企业绩效?其基础理论是什么?在标杆管理作用机理方面,国内外研究并不多,已有的分析也十分简单。

杨新华,林健认为标杆理念看似自然,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会碰到很多问题,其原因在于标杆管理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应从知识管理和组织学习的角度理解标杆管理的作用机理,运用企业知识理论分析最佳实践和标杆管理。最佳实践反映在组织的办公流程和隐性知识中,开展基准管理要遵循一定的方法论【231。PaulaKyr6认为基于组织学习行为的标杆管理应注重前期计划,

观察,反馈和理论框架的作用,这样才能保证组织学习行为的科学性【241。

JonathanD.Pemberton对英国北部近700家制造和服务企业进行了调查,指出标杆管理与组织个体学习存在天然的联系【331,标杆管理是企业绩效提升和追求卓越表现的重要手段。

Menno.F.Boekestijnyn认为标杆管理的作用机理是在组织内和组织间学习中起到了一种媒介的作用【201,标杆管理在企业开展过程中,其期望效果、标杆伙伴间信任程度、指标的定义清晰程度、组织的大小影响着这种媒介作用。

董平军,杨保安在分析现有组织信息化的角度,结合激励理论,提出了基于标杆的信息化评价一激励模型【211。该模型将组织信息化评价(反馈)和信息化促进(激励)融为一体,标杆管理的作用机理在于提供可以持续改进的促进组织信息化的机制。

CJMcNair和TedWatts两位学者用制度理论(InstitutionalTheory)对企业标杆管理演化过程、动力机制进行了解释【221。企业标杆管理过程与企业发展相适应,一般最先采用内部标杆瞄准,其演化阶段为:内部标杆一一竞争标杆一一产业标杆一一世界一流;这个过程是标杆管理在企业实施的连续性从消极到积极的升华,其实质是制度同构(Isomorphism)的过程。其不同阶段动力机制来源于强制性同构(CoerciveIsomorphism),模拟性同构(MimeticIsomorphism),规范性同构(NormativeIsomorphism),公共部门支持(GovernmentEndorsement)、利益相关者支持(PublicEndorsement)、专家支持(ProfessionalEndorsement)。在这个动态过程中,是功能性流程(Functional

习导向(StrategicFocus)的转变。

从国内外研究成果来看,国内外学者都十分注重从企业组织角度对标杆管理进行理论分析,标杆管理的作用机理目前主要是从组织的学习理论、知识管理、信息经济学和激励理论的角度进行解释的。这些理论都从某一方面解释为什么标杆管理能提升企业绩效,但是这种提升在具体是怎样发生的,其作用效果有怎样的变化趋势,目前对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多。实际上在政府规制中,标杆管理被赋予“标尺竞争’’的含义【34,351,叶泽在研究电力企业“同业对标"实践后,认为标杆管理事实上为自然垄断的电力企业提供了一种间接的市场竞争机制,通过这种竞争机制,能够揭示经营者经营业绩的好坏,最后通过经营权或者岗位的重新安排产生激励作用,表现出“市场的竞争"结果【361。

从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看,标杆管理在企业实施的作用机理就像是个“黑箱”,ProcessFocus)导向到战略学标杆管理过于强调操作性限制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其作用机理缺乏基本理论支撑,作用效果、影响趋势有待进一步深入又严重制约了标杆管理实践的进一步推广。纵观标杆管理发展的历史过程,研究人员几乎得出了同样的结论:标杆管理理论研究的进展速度要远落后于实践应用并急待提高【371。这个结果是没有值得什6


  本文关键词:中央企业标杆管理应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171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qiyeguanlilunwen/1171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2cd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