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A电站扩建工程融资案例研究
发布时间:2023-05-13 20:56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度推进,国际产能合作的不断加深,中资企业“走出去”的步伐逐渐加快,随之而来的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竞争也变得更加激烈。“一带一路”国家也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来促进经济的发展,从经济状况和资源能源的角度来看,其中“一带”的国家资源储藏丰富,而“一路”沿线的南亚、东南亚的国家)存在经济发展较弱,资源储备较少的问题,相比较亚欧大陆中部的国家,其基础设施建设的能力较差,而且其日韩等国在该区域介入较早,传统的工程承包方式难以获取项目,国际工程承包的市场逐渐变为各个承包商融资、运营和服务能力的竞争。融资能力首先是企业自身的资金和资信实力,在此基础上才能利用多种融资方式来为业主进行融资。但是目前融资方式的局限性严重制约了我国承包商的融资能力,单纯以项目融资的模式并未我国的国际工程承包业务中推广。外部原因是中资承包商“走出去”时间较短,在国际市场认可度较低,那么在国际上使用项目融资的相对较难。内在原因是,国际工程需要的资金量大,如果没有担保和抵押,出于谨慎的角度,银行一般不会对企业放款,如果企业自行垫资,没有机构能够为垫资风险兜底。不仅如此,我国的政策性银行业的额度也有限,...
【文章页数】:7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主要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主要内容
1.4 创新及不足
1.4.1 本文创新
1.4.2 本文不足之处
2 国际工程融资概述
2.1 国际工程的特点及风险
2.1.1 国际工程的特点
2.1.2 国际工程面临的风险
2.2 承包商的融资需求及其作用
2.2.1 承包商的融资需求
2.2.2 承包商在融资过程中的作用
2.3 国际工程融资的主要方式及特点
2.3.1 间接融资的主要方式及特点
2.3.2 直接融资的主要方式及特点
3 A电站扩建工程融资案例分析
3.1 案例背景
3.1.1 国别政治背景
3.1.2 电力行业背景
3.1.3 区域市场背景
3.2 案例介绍
3.2.1 工程建设内容及融资条件介绍
3.2.2 工程合同条件介绍
3.2.3 融资模式介绍
3.2.4 融资实施流程
3.2.5 利率变化应对方案
3.2.6 收汇处理方案
3.2.7 工程完工后主要财务数据
3.3 案例分析
3.3.1 融资模式选择
3.3.2 融资框架分析
3.3.3 项目综合成本分析
3.3.4 债务风险分析
3.3.5 利率风险分析
3.3.6 其他风险分析
3.3.7 分析结论
4 启示
4.1 分析客观环境,找到独特优势
4.2 争取有利条件,为融资模式的选择提供空间
4.3 控制风险,创新模式获得项目
4.4 监控风险敞口,提前做好风险预案
4.5 因地制宜的尝试多种模式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816507
【文章页数】:7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主要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主要内容
1.4 创新及不足
1.4.1 本文创新
1.4.2 本文不足之处
2 国际工程融资概述
2.1 国际工程的特点及风险
2.1.1 国际工程的特点
2.1.2 国际工程面临的风险
2.2 承包商的融资需求及其作用
2.2.1 承包商的融资需求
2.2.2 承包商在融资过程中的作用
2.3 国际工程融资的主要方式及特点
2.3.1 间接融资的主要方式及特点
2.3.2 直接融资的主要方式及特点
3 A电站扩建工程融资案例分析
3.1 案例背景
3.1.1 国别政治背景
3.1.2 电力行业背景
3.1.3 区域市场背景
3.2 案例介绍
3.2.1 工程建设内容及融资条件介绍
3.2.2 工程合同条件介绍
3.2.3 融资模式介绍
3.2.4 融资实施流程
3.2.5 利率变化应对方案
3.2.6 收汇处理方案
3.2.7 工程完工后主要财务数据
3.3 案例分析
3.3.1 融资模式选择
3.3.2 融资框架分析
3.3.3 项目综合成本分析
3.3.4 债务风险分析
3.3.5 利率风险分析
3.3.6 其他风险分析
3.3.7 分析结论
4 启示
4.1 分析客观环境,找到独特优势
4.2 争取有利条件,为融资模式的选择提供空间
4.3 控制风险,创新模式获得项目
4.4 监控风险敞口,提前做好风险预案
4.5 因地制宜的尝试多种模式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8165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qiyeguanlilunwen/3816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