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化减排政策对我国钢铁行业的影响——基于偏均衡建模的分析
本文关键词:市场化减排政策对我国钢铁行业的影响——基于偏均衡建模的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市场化减排 中国钢铁行业 竞争力 偏均衡 边境调节措施 减排成本
【摘要】:论文运用偏均衡建模的方法,分析了市场化减排政策对于我国钢铁行业竞争力的影响。论文采用基于减排技术组合的减排成本曲线,分析了不同的障碍情景下,引入市场化减排政策对于钢铁价格、进出口价格、进出口量、净出口、利润和排放等关键参数的影响。文章发现市场化减排政策尽管可以大幅度地降低CO2排放量,但是对钢铁行业的竞争力存在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净出口和利润的降低。而降低减排技术的采用障碍会弱化减排政策实施对钢铁行业的负面效果。此外,通过对两种边境调节措施的分析(出口补贴和进口品征税)发现,出口补贴政策对于行业净出口和利润的积极作用非常微弱,相较而言进口品征税政策对于行业净出口和利润的提高作用更为明显,但同时二者均会轻微的削弱减排效果。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
【关键词】: 市场化减排 中国钢铁行业 竞争力 偏均衡 边境调节措施 减排成本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不确定条件下低碳能源技术投资综合评价模型理论与应用研究”(基金号:7127325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我国统一碳市场建立的条件 机制设计与社会经济影响分析”(基金号:71210005)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碳排放交易支撑技术研究与示范”(基金号:2012BAC2012-04-2)
【分类号】:F426.31
【正文快照】: 引言在投资驱动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下,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高耗能行业也进入爆发式增长的阶段。产能的加速扩张必然需要消耗更多的能源,尤其是一次能源,并进而带来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针对不断增加的温室气体排放,我国政府开始不断加大控制力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姜晓东;;小议我国转炼钢的现状和发展[J];冶金经济与管理;2008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邓强;;广州产业创新的特征、问题及对策研究[J];城市观察;2014年05期
2 张赛飞;隆宏贤;易卫华;;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特征分析[J];城市观察;2015年01期
3 张俊杰;;炼铁工业节能减排技术[J];科技传播;2013年05期
4 尹子民;谭文东;孙超;;基于模糊评价方法的企业生命周期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6期
5 韩明霞;乔琦;孙启宏;;从技术装备看钢铁工业节能减排对策[J];冶金经济与管理;2010年03期
6 姜晶;;钢铁行业落后产能问题研究综述[J];现代商贸工业;2013年07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吴林峰;转炉托圈和扭力杆的设计理论分析[D];南京理工大学;2012年
2 赵庆超;中国各省区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产业竞争力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4年
3 姚蓓艳;清真食品品牌溢价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4 黄聪英;论实体经济[D];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汤志玲;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地区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D];复旦大学;2011年
2 崔秀娟;基于支持向量机的转炉终点预测研究与实现[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3 刘诚;中国钢铁市场产品供需结构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4 邴程程;黑龙江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问题研究[D];中共吉林省委党校;2014年
5 单天明;江苏民营企业“走出去”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6 熊梦莹;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的我国上市保险公司财务竞争力评价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4年
7 林英耀;民营制造企业成本领先战略的实证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
8 陈晓玲;政府干预与产业发展:2009年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5年
9 杨佳东;广州半球集团营销策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10 李梦然;东西部地区对外开放水平对产业竞争力影响效应比较研究[D];云南大学;2015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刘浏;中国转炉炼钢技术的进步[J];钢铁;2005年02期
2 王勇;肖鹏;杨宁川;赵运锋;;我国大型转炉炼钢车间设备国产化问题的探讨[J];钢铁技术;2007年01期
3 余志祥;现代转炉炼钢技术(一)[J];炼钢;2001年01期
4 余志祥;大型转炉炼钢新技术系统开发、创新与应用[J];中国冶金;2003年03期
5 刘浏;转炉炼钢生产技术的发展[J];中国冶金;2004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永铭;今年钢铁需求预计又创新高[J];特殊钢;2001年01期
2 ;全国主要钢铁产品产量[J];鞍钢技术;2001年02期
3 ;2001年中国主要钢铁产品产量[J];河北冶金;2002年03期
4 ;中国进口钢铁临时保障措施生效[J];中国金属通报;2002年23期
5 ;钢铁保障措施解禁[J];工程机械文摘;2003年04期
6 ;韩国钢铁产品连锁涨价[J];钢铁研究;2003年02期
7 ;2002中国大陆主要钢铁产品产量[J];河北冶金;2003年02期
8 王卫东;为何要恐惧“钢铁泡沫”?[J];中国企业家;2003年09期
9 隋颖;;1999~2002年全国主要钢铁产品产量[J];炼铁技术通讯;2003年05期
10 万茂军;对我国钢铁行业实施重组的分析与对策[J];冶金经济与管理;200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志敏;张振武;王峰;赵林春;;从钢铁产品监督抽查结果看国产钢材质量状况[A];1999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下)[C];1999年
2 张和平;;中国钢铁行业内贸易指数研究[A];冶金技术经济学术论文集[C];2005年
3 邓虹峰;;加快企业重组整合进程 实现钢铁产业可持续发展[A];2007中国科协年会专题论坛暨第四届湖北科技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7年
4 史晋川;倪子靖;;钢铁行业的政府规制与企业绩效[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5 楼辉映;;加快西部钢铁业科学发展[A];2005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第2卷)[C];2005年
6 苏天森;;钢铁科技创新与钢铁科技发展指南[A];2006年全国轧钢生产技术会议文集[C];2006年
7 陈中涛;陈雷鸣;;第二章 2007~2008年钢铁流通回顾与展望[A];中国生产资料流通发展报告(2007-2008)[C];2008年
8 刘华平;;钢铁行业竞争态势分析及宝钢股份的应对策略[A];中国金属学会第一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9 吴新春;;浅谈湖北钢铁产业发展与人才战略[A];第三届湖北科技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5年
10 杨军;李恒;李彭;;中国钢铁资源循环利用的指标评估和政策建议[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龚雯;中日就我钢铁产品临时保障措施磋商 中方表示不会限制钢铁产品正常进口[N];人民日报;2002年
2 ;全国主要钢铁产品产量(2008.02)[N];世界金属导报;2008年
3 ;全国主要钢铁产品产量(2007.12)[N];世界金属导报;2008年
4 ;全国主要钢铁产品产量(2008.03)[N];世界金属导报;2008年
5 ;全国主要钢铁产品产量(2008.04)[N];世界金属导报;2008年
6 通讯员 杜铁光;加大钢铁产品省内消化份额[N];友报;2009年
7 记者晓西;美国宣布对部分钢铁产品豁免进口限制性关税的决定[N];中国企业报;2002年
8 ;全国主要钢铁产品产量(2011.05)[N];世界金属导报;2011年
9 ;全国主要钢铁产品产量 (2011.06)[N];世界金属导报;2011年
10 ;全国主要钢铁产品产量(2011.09)[N];世界金属导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毅;国际钢铁产业转移与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2 王建军;资源环境约束下的钢铁产业整合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3 赵昌旭;中国钢铁产业组织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4 王腊芳;钢铁产业发展与优化的动态可计算一般均衡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5 李杰;中国钢铁流通企业商业模式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6 楚序平;中国钢铁产业规模经济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7 杜春丽;基于循环经济的中国钢铁产业生态效率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9年
8 黄容均;东北亚“钢铁三强”一体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9 高铁军;唐山市钢铁行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10 虞海燕;我国西北地区钢铁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东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翠萍;钢铁工业园共生技术选择及其节能减排潜力[D];清华大学;2013年
2 黄渠成;某大型国有钢铁企业亏损的原因和对策[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3 王秋波;W钢铁公司品质管理中PDCA循环的应用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4 梁靖;河北省钢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现状与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5 殷君君;中美钢铁产品贸易摩擦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5年
6 尹皓;中国钢铁进出口贸易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5年
7 罗杏玲;钢铁供应链碳排放测算与控制模式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年
8 郭海舰;基于钢铁上市公司的钢铁产业效率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9 郭宇峰;中印钢铁贸易发展趋势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06年
10 章建辉;我国钢铁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8287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qiyeguanlilunwen/828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