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孝道观及其现代审视
发布时间:2014-12-03 11:12
【摘要】 孝是中国伦理思想史的重要范畴,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理念。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孝道作为传统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治理、民众生活以及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论文从文本出发,对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及其文本,进行研读和分析,从理论层面大致勾勒出先秦儒家孝道观的基本轮廓,并对其现代意义进行阐释。本论文分为四章。主要观点有:第一,与其他传统伦理规范一样,孝道在发展的过程中遵循着历史的逻辑和自身演进的逻辑。第二,先秦儒家孝道观在历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于当今社会的经济社会发展和道德建设也必将产生重要影响。第三,孝道的产生除了现实的基础之外,源于道德主体对于人自身的追问和思考,这是孝道产生的哲学基础。第四,要进行传统孝道的创造性转换,摒弃糟粕,推陈出新,使之成为增强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自信心的重要精神源泉。
摘 要
本文以先秦儒家孝道观及其现代审视作为现代审视,对中华民族自先秦以来的儒家孝道观的发展状况进行一个系统的总结。本文将分成四个章节来进行论述:
第一章为儒家孝道观的理论起源的总结,对孝道的起源以及伦理观念的诞生进行一个深层次的探讨,分别从孝之起源、孝的哲学思考、周人的孝道观等三个方面对儒家孝道观的理论之源进行分析。第二章为从孔子到《孝经》先秦儒家孝道观的谱系进行梳理,对孔子、孟子、曾子、荀子等历史圣人的孝道观进行分析,通过列举文献中记载的有关孝道的语句,归纳总结出他们的孝道观特点。同时,也对先秦儒家孝道观的大成之作《孝经》进行侧重分析。
第三章为先秦儒家孝道观的主要内容、特点与历史影响,这一章主要为围绕先秦儒家孝道观的发展以及最终形成的伦理观念的深入探讨,对其所产生的历史影响(包括民族性格、政治文化、法律文化等层面)进行分析。
第四章为先秦儒家孝道观的现代审视。笔者先对近一百多年的中国传统孝道所遭受的涤荡分别从新文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两个历史事件进行分析,然后再结合当今社会的孝道观发展情况,分析当今孝道缺失的原因,强调为什么今时今日仍然需要坚持孝道,促进社会的安定和谐发展。
第一章 儒家孝道观的理论之源
第一节 孝之起源
在中国,孝道是一种十分具有东方特色的伦理观念,是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美德。对于孝道一词的释义,最早是出现在《尔雅》一书中,即“善事父母为孝”。到了西汉,著名政治家贾谊在《新书》一文中认为“孝道”即“子爱利亲谓之孝”,意思是对社会感恩也是从对父母的仁孝开始。意思大概就是晚辈(儿子、孙子、侄子等)对前辈爱护、尊敬,做有利于前辈的事情,应该就可以称得上孝顺。在《说文解字》一书中,许慎认为“孝道”是“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孝字写的就是老人与子女的关系。《诗经》中有这么一段话:“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所谓“百行孝为先”,反映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的观念,是家庭中后辈对长辈的一种善行美德,随着历史的发展与沉淀,孝道已经逐渐成为处理家庭关系时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提纲
第一章 儒家孝道观的理论之源
第一节 孝之起源
一、个体家庭产生与孝观念出现
二、宗法制与孝道
第二节 孝起源的哲学思考
一、人对自身的追问
二、人对血缘的追问
第三节 周人“孝”的基本含义
一、善事父母
二、敬祖宗
三、绵延后嗣
第二章 从孔子到《孝经》:先秦儒家孝道观的谱系
第一节 孔子的孝道观
一、孔子孝道的文本梳理
二、思想背景
三、在传统孝道史上的意义
第二节 孟子的孝道观
一、文本梳理
二、对孝道道德哲学上的贡献
三、孝与王道政治
第三节 曾子的孝道观
一、曾子其人及其孝思想
二、曾子在孝道史上的地位
第四节 荀子的孝道观
一、基本观点、
二、理论侧重
第五节 先秦儒家孝道观的集大成:《孝经》
一、成书年代的争论
二、主要内容与评价
第三章 先秦儒家孝道观的主要内容、特点与历史影响
第一节 主要内容
一、孝与敬
二、孝与谏诤
三、不孝有三
四、孝与忠
五、养生与送死
六、孝治天下
第二节 总体特点
一、重视孝的内与外、物质与精神兼具
二、强调家庭道德与政治伦理的结合
三、具有泛化的倾向
第三节 历史影响
一、对法律文化的影响
二、对民族性格的影响
三、对政治统治的影响
第四章 先秦儒家孝道观的现代审视
第一节 百多年来对传统孝道的荡涤
一、新文化运动
二、文化大革命
第二节 对传统孝道观的思考
一、孝道缺失现象
二、原因分析
三、为什么要坚守孝道?
二、为什么要坚守孝道?
孝敬父母,是人类自然流露的情感。当构建和谐家园建设,我们不能按照孝道的现代家庭建设的传统美德,家庭美德不能切凭空创造规范的发展,新的历史,而是要不断创新,打造社会主义新孝道。孝顺的新伦理是基于回归侍,建立平等的所有家庭成员以上的基础上,以规范内进行的家族代际关系。现在我们提倡一个新的孝道传统的成分吸收合理的,因此,新的孝道具有很大的社会价值。
(一)新孝道帮助解决家庭养老问题之前,孩子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家长应给予足够的关心和关注的健康成长,而当他们变老,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他们的子女应该主动承担照顾和赡养老人的义务,这是一个基本的道德要求的项目,而且在生活中的基本要求。一个日益老龄化社会是我们的情况之一,但由于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落后的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善。这种情况决定了中国不能承担照顾老人的所有任务。对于老年人来说, “安全感” ,但还需要保持传统的家庭养老。认真履行自己的义务,照顾,赡养父母,老人有安全感,尊严,家庭,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最基本要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有利于代际和谐的新孝道
道德准则在家庭中,子女的基本要求是孝顺,和父母的基本要求,是至慈的。作为一个孩子,要孝顺父母,父亲,母亲,爱自己的孩子, “一个慈爱的父亲”和“儿子孝顺”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这种观点对于解决代际不和或代际危机的问题,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关系和生活,启发和教育的热烈气氛有着重要的意义。父母与子女之间中国的家庭不和,就是家庭不和谐的一个重要方面。按照儒家的观点,双方父母对待子女要严格,但也仁慈,子女孝敬和孝顺父母,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就会互相包容,互相理解,创造和建立一个父慈子孝、和谐温馨的家庭气氛。
(三)新型孝道有利于社会的安定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国一理,家庭和睦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而家庭的和睦美满建立在亲情的基础之上。弘扬孝道,形成“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以及尊老爱幼的良好氛围,就能在家庭成员之间产生温馨浓厚的亲情。此外,儒家孝道提倡“立身”、“谏诤”,故孝亲者言必守法、行必尊道,决不会为非作歹、祸害社稷。“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论语-学而)。如此一来,威胁社会的不良因素大大减少,国家就能长治久安。《孟子-离娄下》说:”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参考文献:
[1] 路丙辉. 家庭代际伦理和谐与传统孝道的继承和创新[J]. 齐鲁学刊. 2012(03)
[2] 唐黎. 五四时期对传统孝道文化之批判述论[J]. 理论导刊. 2011(04)
[3] 关健英. 儒家道德形上学的论述元点、价值依据及对其的追问[J]. 哲学研究. 2010(03)
[4] 康宇. 论儒家孝道观的演变[J]. 兰州学刊. 2006(02)
[5] 张启成. 《小雅·蓼莪》孝道思想的深远影响[J]. 文史杂志. 2002(04)
[6] 巴新生. 孔子“仁”的泛血缘文化特征及其在先秦儒家仁学史上的地位[J]. 历史教学. 2002(06)
[7] 李祖扬. 现代文明与孝伦理[J]. 道德与文明. 2001(06)
[8] 范鹏,白奚. “礼”、“忠”、“孝”的现代诠释[J]. 孔子研究. 1997(04)
[9] 李桂梅. 中国家庭伦理文化的变化及思考[J]. 道德与文明. 1995(04)
本文编号:102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0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