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谟与康德:动机情感主义与理性主义之分及其当代辩护
本文选题:动机 切入点:情感主义 出处:《道德与文明》2015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道德心理学进路的动机研究在西方学界早已蔚为大观,休谟和康德分别开启了在该问题上的情感主义和理性主义传统。休谟和康德都可以承诺动机与道德判断之间的关联,但休谟认为道德判断本身不能直接提供行动的动机,动机必须依靠情感、欲望等行动者的心理机制,而康德则认为道德判断本身就能直接激发行动,实践理性自身足以成为行动的动机。休谟在心理机制的框架下安顿动机,而康德则在实践理性的框架下安顿动机,二者的差别直接开启了当代道德哲学关于动机问题探索的两条致思进路。当代学者一方面致力于对欲望、情感、理性等概念进行重新解释,一方面致力于对规范性理由和激发性理由展开激烈辩护,拉兹所提出的以"理由"为核心的综合解释框架更是为该问题的推进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Abstract]:The research on the motivation of the path of moral psychology has long been widely seen in the western academic circles. Hume and Kant have opened up the emotional and rationalistic traditions on this issue, respectively. Both Hume and Kant can promise the connection between motivation and moral judgment. But Hume thinks that moral judgment itself can not provide the motive of action directly, the motive must depend on the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of actors such as emotion and desire, while Kant thinks that moral judgment itself can directly stimulate action. Practical reason itself can become the motive of action. Hume settled in the frame of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while Kant settled in the frame of practical reaso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directly opens up two ways of thinking about motivation in contemporary moral philosophy. On the one hand, contemporary scholars are devoted to reinterpreting the concepts of desire, emotion, reason, etc. On the one hand, he devotes to defend the normative reason and the motivating reason intensely, and the comprehensive explanation frame with "reason" as the core proposed by Raz provides a new way of thinking for the promotion of the problem.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分类号】:B82-0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冬平;;从康德的法哲学看法律与道德的关系[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2 张传文;黄邦汉;;儒家吏治伦理与现代吏治伦理的差异刍议[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3 龚群;康德、黑格尔主体哲学的内在困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4 王元元;;孟子的“恻隐之心”与康德的“敬重”思想[J];保定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5 郑永宽;;关于人格权概念的质疑与反思[J];北方法学;2007年06期
6 许小亮;;先验方法论视阈下的法哲学体系——读康德的《法的形而上学原理》[J];比较法研究;2011年03期
7 萨·巴特尔;;关于德性与德行的一种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8 赵静怡;陆明明;;康德和前期维特根斯坦伦理观比较[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9 余爱青;;浅论康德哲学中的道德情感[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10 黎松;;从义务论谈人权[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何强;;道德资源整合与网络道德建设[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2 李义天;;运气究竟有多重要?——美德伦理视野中的运气问题研究[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3 代峰;;论康德的尊严观[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4 刘月岭;;康德意志自由的三重境界[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5 赵祥禄;;“仁”与“绝对命令”——孔子与康德的道德人生观比较研究[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6 王青原;;人文奥运中的和谐意蕴[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7 徐卫红;;从康德的角度看现代道德教育的一个误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邓春玲;;论经济学中的人——经济人[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第24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林永亮;;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实然”与“应然”[A];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建设:借鉴与创新——2011年博士论坛[C];2011年
10 孙成竹;;浪漫主义:马克思哲学的重要思想史资源[A];“马克思与浪漫主义传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靳宝;批判哲学的现象学批判[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刘宇;从臣民到公民[D];南开大学;2010年
3 孙经国;从理想性政治哲学到现实性政治哲学[D];南开大学;2010年
4 杜运辉;张岱年人生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杨晓畅;多元社会的正义事业[D];吉林大学;2011年
6 白宇;发展观与人的全面发展[D];吉林大学;2011年
7 孙一平;组合式运气平等[D];吉林大学;2011年
8 宫瑜;交往理性与道德共识[D];吉林大学;2011年
9 晋运锋;当代功利主义正义观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王萍;凝视自然的心灵书写[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子贺;我国企业慈善行为的伦理分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詹国旗;论反不正当竞争法的道德性[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3 李晓;三湾改编中的现代性意蕴探析[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4 鲁东海;电视新闻伦理的道德冲突与救治[D];南昌大学;2010年
5 冯香;康德的道德教育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6 白立洋;社会保障水平的伦理分析[D];浙江财经学院;2011年
7 宫文;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遂;道德自律的实现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徐颢楠;洛克自由主义法律思想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1年
10 赵夏文;康德道德哲学中的“义务”思想[D];吉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景怀斌;;灰色自我元动机理论——一种新的心理科学观和动机理论(上)[J];心理学探新;1989年02期
2 孙煜明;动机的构想与研究方向[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02期
3 陈文心;浅析赫尔和勒温的动机理论[J];海南师院学报;1994年01期
4 秦晓晴;动机理论研究及其对外语学习的意义[J];外语研究;2002年04期
5 佘锡铭;动机理论对教学与二语习得的影响与作用[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6 李娟;刘军明;;工作动机理论的研究趋势分析[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7 杨瑛;魏万德;;二语学习完整动机的调查及其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8 白秀兰;;动机理论简析(英文)[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0年07期
9 王贤瑞;;挫折时的动机初探[J];心理学探新;1983年02期
10 吴增芥;西方动机理论及其评价[J];苏州大学学报;198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李晓东;;终生控制理论:关于人的整个生命历程的动机理论[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2 何隽;;ARCS动机理论下的高中信息技术“任务”设计[A];2013年11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明;公共服务动机的扩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杨涛;外语学习倦怠与动机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殷强;公共服务动机理论的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松龙;动机理论分析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3 胡秀;关系型虚拟社区用户参与动机与参与强度关系的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4 王建煌;腐败动机控制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5 周丹;小学课堂师生动机感染及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6 赵力燕;健康动机对大学生戒烟行为的影响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7 程春燕;动机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D];四川大学;2006年
8 郭亚林;硕士生的择业动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9 王咏霞;儿童掌握动机稳定性及其与母亲情感性支持和认知性支持的关系[D];首都师范大学;2014年
10 何冬蕾;马斯洛动机理论视阙下的犹太形象研究[D];广西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5903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590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