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会的生态逻辑:问题本质与伦理自觉
本文选题:城市社会 + 生态逻辑 ; 参考:《现代哲学》2016年06期
【摘要】:我们正在进入城市社会,生态意识是城市与社会理论的重要内容,但生态不等于自然,生态性不等于自然性。客-客关系、主-客关系、主-主关系、主体自身关系,是生态关系的基本内容。生态问题、生态意识具有深刻的城市性。伴随城市社会的推进、城市化所导致的综合失序,人们日益认识到,所有的涉人关系、非涉人关系都是复杂性、互动性、多样性、变动性的统一,都具有生态性。城市是多重涉人关系、全面生态关系的感性节点,不合理、缺少伦理反思的城市化是导致诸多涉人关系恶化的重要原因。转换城市发展方式,推进城市生活的伦理化,对解决包括自然环境等问题在内的所有生态问题有重要意义。
[Abstract]:We are entering urban society,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urban and social theory, but ecology is not equal to nature, ecology is not equal to nature. The basic content of ecological relationship is guest-guest relationship, main-guest relationship, main-main relationship and subject-self relationship. Ecological problems, ecological awareness has a profound urban nature. With the advance of urban society and the comprehensive disorder caused by urbanization, it is increasingly recognized that all human relations, non-human relations are complex, interactive, diversity, and variability of the unity, are all ecological. The city is the perceptual node of the comprehensive ecological relationship, which is the perceptual node of the multi-person relationship and the comprehensive ecological relationship. The urbanization, which lacks ethical reflection, is the important reason leading to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eople involved.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hange the mode of urban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the ethicalization of urban life to solve all ecological problems including natural environment.
【作者单位】: 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根基研究”(14AZD005)、“城市哲学与城市批评史研究”(11AZD058)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B82-05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一丹;姜毕枫;;从城市到田园是一种人文回归[J];杭州(生活品质版);2013年03期
2 陈云霞;;近代上海城市寺庙变迁研究[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3年04期
3 鲁枢元;丁页;卢婕;陈曦;朱鹏杰;王东昌;黄晓英;;中国城市化进程忧思录[J];时代文学(上半月);2011年01期
4 覃成林;李红叶;;西方多中心城市区域研究进展[J];人文地理;2012年01期
5 胡燕;孙羿;陈振光;;中国城市与区域管治研究十年回顾与前瞻[J];人文地理;2013年02期
6 郑弘毅;;南京城市区域的交通问题[J];国外人文地理;1988年01期
7 李潇;;界面之城:人与城市的共生[J];公共艺术;2014年01期
8 孙逊;;卷首语[J];都市文化研究;2007年01期
9 薛莹;吕拉昌;滕丽;;全球城市区域下的现代旅游产业体系研究:述评与展望[J];世界地理研究;2009年04期
10 仇保兴;;城市生态化改造的必由之路——重建微循环[J];城市观察;201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慧钧;;第三章 城市共生论[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2 金磊;;现代城市灾害学的原理及系统化模式探讨[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进展——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3卷)[C];1995年
3 邱衍庆;;城市竞争协调之道——追求竞争价值、目的、工具合理性统一[A];2004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下)[C];2004年
4 程文;;城市的合理规划、建设和管理——以贵阳市云岩区为例[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年
5 刘天宝;韩增林;;全球化之产业与环境变迁下的城市区域整合[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曾舜;;宜居城市离我们有多远[A];宜春市“解放思想求突破、科学发展促赶超”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徐善;;2011-2012年上海青年政治学者关于城市治理的研究综述[A];上海青年政治学年度报告2013[C];2013年
8 刘兆存;秦耀辰;范玮佳;;第五章 城市区域发展的非线性模型[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9 龙小康;;对武汉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思考[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10 孟克;;浅议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A];中国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实践——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任思蕴;城市是聚集智慧、推动创新的必要载体[N];文汇报;2013年
2 卢光明;突出城市功能建设 推进城市信息化进程[N];中国计算机报;2005年
3 记者 张玉白;到2025年,,我们的城市会是什么样?[N];哈密报(汉);2008年
4 本报记者 李坤民;让更多的城市走进 创新时代[N];中国经济导报;2008年
5 刘士祥;迎接城市区域化的春天[N];中华合作时报;2004年
6 记者施莺;统筹推进法治城市创建[N];南通日报;2010年
7 记者 李军 通讯员 牛炳章;努力打造独具特色的现代化新型城市[N];甘肃法制报;2010年
8 梁艳霞 中共中山市委党校;中山城市发展模式 打造“一生之城”[N];中山日报;2011年
9 高剑;加强社会管理 提升城市竞争力[N];东莞日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史鹏程;打造宜居宜业的幸福城市[N];太原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安筱鹏;城市区域协调发展的制度变迁与组织创新[D];东北财经大学;2003年
2 吴超;城市区域协调发展研究[D];中山大学;2005年
3 张毓峰;城市区域空间组织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4 索健;中外城市既有住宅可持续更新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5 向峰;基于移动网络数据的用户行为与城市感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宏兴;城市区域协调组织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2 张峗程;城市效应对上海地区夏季午后强对流天气的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3 江喜;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石建构城市美[D];安徽大学;2010年
4 赖运荣;进城务工青年城市融入进程中政府责任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5 王奕程;智慧城市建设研究[D];安徽大学;2014年
6 钟明;我国城市政府预警机制的构建与运行[D];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7 尚正永;城市区域整合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邱珏;城市网格化管理研究[D];中共上海市委党校;2008年
9 刘玉龙;城市房屋征收与补偿的司法救济研究[D];海南大学;2014年
10 焦世泰;兰州—白银城市区域空间结构优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7875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787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