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马克思的环境危机思想与中国当代生态文化自觉——柏克特对历史唯物主义内在生态逻辑之揭示及其当代启示

发布时间:2018-04-28 13:44

  本文选题:历史唯物主义 +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 参考:《道德与文明》2013年03期


【摘要】:针对生态批评家们对历史唯物主义缺乏内在生态逻辑的批判,美国学者保罗·柏克特阐发了马克思的两类环境危机思想要义: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生态矛盾,因而必然内生两类环境危机——"资本积累的环境危机"和"人类社会发展的环境危机",并且二者区分了两种不同性质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资本主义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柏克特对马克思环境危机思想的阐发不仅表明历史唯物主义具有内在的生态逻辑,而且揭示了其超越资产阶级生态经济学的原则高度:马克思的环境危机思想不是源自对资本主义如何突破其生态限度的经济学关注,而是源自对生态经济学前提的追问,即对人与自然何以共同发展的终极关怀,因而能够引导人类对当代生态危机与文明进程的自觉领会。因此,马克思虽然没有关于"生态文化"的直接论述和现成结论,但他关于"环境危机"的思想隐喻了"中国当代生态文化自觉"的基本内涵和可能路径。
[Abstract]:In view of the criticism of ecological critics on the lack of inherent ecological logic in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merican scholar Paul Beckett explains the essentials of Marx's two kinds of environmental crisis thought: the basic contradiction of capitalism contains ecological contradiction. Therefore, there must be two kinds of endogenous environmental crises: "the environmental crisis of capital accumulation" and "the environmental crisis of huma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two kind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ncepts of different natures are distinguished from each other: "the sustainability of capital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Berkett's explanation of Marx's thought of environmental crisis not only shows that historical materialism has inherent ecological logic, Moreover, it reveals that Marx's thought of environmental crisis is not from the economic concern of how capitalism breaks through its ecological limits, but from the questioning of the premise of ecological economics, which transcends the principles of bourgeois ecological economics. That is, the ultimate concern for the common development of man and nature, and thus can guide mankind to understand the contemporary ecological crisis and civilization process consciously. Therefore, although Marx has no direct exposition and ready-made conclusion about "ecological culture", his thought on "environmental crisis" metaphors the basic connotation and possible path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ecological culture consciousness".
【作者单位】: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基金】:2013年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13YS099) 2011年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博士启动项目(A-0501-11-013)
【分类号】:B82-058;X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关雁春;;佩珀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唯物主义意蕴[J];学术交流;2011年04期

2 王雨辰;;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生态文明理论何以可能?——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视角看[J];哲学研究;2010年12期

3 王仕民;;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学前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08期

4 赵卯生;;开启生态视域以引导社会变革——奥康纳建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旨趣探析[J];新视野;2010年01期

5 汤建龙;;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逻辑、理论问题域和总体趋势[J];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05期

6 马驰;;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及其对我国生态美学研究的启迪[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1年01期

7 欧阳志远;;生态文明的历史唯物主义解读[J];教学与研究;2008年09期

8 景军;;认知与自觉:一个西北乡村的环境抗争[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9 宋正海;地理环境决定论与历史唯物主义[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2期

10 王雨辰;;生态政治哲学何以可能?——论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政治哲学[J];哲学研究;2007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郭剑仁;;评“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A];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论文集[C];2010年

2 殷学敏;;用科学发展观审视优化生态环境——评介姜春云主编的《中国生态演变与治理方略》一书[A];第二届中国(海南)生态文化论坛论文集[C];2005年

3 姜世平;;高度重视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四)[C];2007年

4 王雨辰;;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我国的生态文明理论研究[A];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论文集[C];2010年

5 刘英;;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初探——读《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A];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论文集[C];2010年

6 宋许新;;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欧阳志远;关于生态文明的定位问题[N];光明日报;2008年

2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欧阳志远;关于生态文明的定位问题[N];西安日报;2008年

3 山东理工大学教授 张连国;敏锐把握人类文明发展趋势[N];中国环境报;2007年

4 周生贤;中国特色环境保护新道路的哲学思考[N];中国环境报;2009年

5 何萍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多维视野[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牛艳玉;尊重现实与尊重环境同样重要[N];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

7 福建师范大学 陈征;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生产力研究[N];光明日报;2008年

8 珠海市委党校 孙志凯;生态文化是灵魂与先导[N];珠海特区报;2008年

9 万希平;西方环保运动中的生态马克思主义[N];学习时报;2009年

10 中共楚雄州委党校 罗芹;建设生态文明观念要先行[N];楚雄日报(汉);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刘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2 华章琳;自然意义的本质道说[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3 温晓春;资本、生态与自由:安德烈·高兹生态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4 王强;马克思主义环境利益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徐海红;生态劳动视域中的生态文明[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关雁春;生态主义的“红色”批判[D];黑龙江大学;2011年

7 周娟;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雪芬;奥康纳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探究[D];中南大学;2006年

2 黄新建;奥康纳的“生态危机理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3 刘玲;奥康纳与福斯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之比较[D];安徽大学;2012年

4 王喜满;福斯特论马克思的生态学[D];中共辽宁省委党校;2007年

5 杜世峰;福斯特的马克思主义生态价值观探析[D];山西大学;2008年

6 彭国;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探析[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7 郝建伟;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环境法原理的重构[D];吉林大学;2012年

8 陈桂香;自然的理由[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9 薛克俊;詹姆斯·奥康纳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10 韩建湘;外来物种引进行政许可制度研究[D];福州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8155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8155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4b5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