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论艾思奇哲学人生中的人生哲学

发布时间:2020-11-02 21:37
   艾思奇的人生是哲学的人生,其哲学的人生充满着他践行人生哲学的智慧。改革开放以后,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背景下,学术界重新掀起研究艾思奇哲学思想的热潮,自有其历史和逻辑的必然性,一方面缘于艾思奇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上的地位,另一方面也是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多年来,学界对艾思奇哲学思想的研究虽有贡献,但仍有不能让人满意之处。主要表现为:其一,对其建国后50至60年代所参与的哲学三大论战研究甚少,尤其是关于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的问题所涉更少。即使有些文章论及至此,也不是很深刻;其二,对其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现实化的方法论意义研究不够;其三,是缺少对艾思奇人生哲学思想的研究,其中不仅缺少专题性、系统性的研究,甚至连普通的研究文章都少见。为了弥补前人研究上的某些缺憾,又鉴于自身学识与资料的限制,我以艾思奇的人生哲学为主题,努力做好以下两项工作: 第一,从科学的人生哲学、批判的人生哲学、革命的人生哲学、奉献的人生哲学四个方面对艾思奇的人生哲学展开讨论,力求展现艾思奇哲学人生中的人生哲学智慧,深化对艾思奇哲学思想的研究。揭示艾思奇的人生哲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部分之间相互交织、相互渗透,从某种角度讲,每一部分的内容都兼涵着其他三部分的内容。 第二,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及系统的阐发与评述,梳理艾思奇的理论贡献及局限,以期为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化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 本文的贡献在于:第一,第一次较为系统地研究了艾思奇的人生哲学,从而拓宽了艾思奇哲学思想研究的途径。第二,第一次揭示了艾思奇的人生哲学是科学的而非玄学的;是批判的而非调和的;是革命的而非腐朽的;是奉献的而非索取的。第三,尝试性地将侧重理论层面的“体系的人生哲学”与侧重践行层面的“体现的人生哲学”协调起来,丰富、拓展了“人生哲学”的内涵与外延。 研究中我们注意到艾思奇的成功主要基于这样几点,其一,是时代的需要;其二,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科学性;其三,是基于理论家们创造性工作(如哲学通俗化、大众化等)。这三者如若缺一项,都不可能获得这样的成功,取得如此的成就。其中的经验和教训是发人深省的,我们应该深刻反思今天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工作何以达不到预期效果? 当然,在充分肯定艾思奇卓越贡献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艾思奇哲学思想中的某些片面性、局限性,但在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他个人也是难于避免的。辩证地看,这些片面性、局限性本身也是我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和现实化的反向度的经验和教训,更需引起注意。
【学位单位】:辽宁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2
【中图分类】:B82-0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 绪论
    (一) 选题之背景
    (二) 问题之提出
    (三) 解决之路径
二、 科学的人生哲学
    (一) 行于大道——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
    (二) 斥退扬进——批判世纪末人生哲学阐扬科学人生观
    (三) 大道之行——坚持马克思主义人生信仰
三、 批判的人生哲学
    (一) 先利其器——阐发批判论的科学理念
    (二) 匡正纠偏——错误思潮之批判
    (三) 反“主”为“客”——主观主义之批判
四、 革命的人生哲学
    (一) 阐旧扬新——揭露旧社会本质建设新社会
    (二) 转识成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到中国化现实化之转变
    (三) 再示笔“锋”——研究传播党的理论路线
五、 奉献的人生哲学
    (一) 卷中精义——窥探奉献的人生精神
    (二) “一世师表”——做好哲学教员
    (三) 舍己为他——坚持集体主义原则
六、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个人简介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小峰;;侯德健:不安分的人生[J];中外文摘;2011年15期

2 吴明慧;;张爱玲小说的“苍凉”[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年08期

3 赵昆;;谈《老人与海》的人生哲学[J];青年文学家;2011年14期

4 程刚;;尼亚鼠的人生哲学[J];意林;2011年19期

5 赵静;;浅析陈亮的人生哲学[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年08期

6 李燕;;现实性与超越性的统一——浅析庄子人生哲学中的自我实现[J];群文天地;2011年08期

7 邱君国;;浅论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J];改革与开放;2011年12期

8 王咪咪;;读李斯 悟真知——“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的几点认识[J];中国电力教育;2011年20期

9 叶方石;;浅论“浮士德精神”的基本内涵及人生哲学意义[J];名作欣赏;2011年26期

10 何兴锋;;冯友兰幸福观的运思特质[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S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运辉;张岱年人生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孙敏明;庄子“游”的人生哲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刘祎;苏轼伦理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黄海啸;张君劢人生哲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5 张玉璞;“三教合一”与宋代士人心态及文学呈现[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6 马玉红;论梁实秋人文主义人生艺术追求与实践[D];兰州大学;2006年

7 李春娟;方东美生命美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8 于春媚;道家思想与魏晋文学[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9 王雪;《淮南子》哲学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10 施保国;方东美论道家思想[D];安徽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汤超;论艾思奇哲学人生中的人生哲学[D];辽宁医学院;2012年

2 刘玲;艾思奇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3 倪艳;论艾思奇思想的前后转变[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4 周京晶;艾思奇的哲学大众化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5 曾漆;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6 李兰;艾思奇《大众哲学》认识论思想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1年

7 武侠;论周作人的人生哲学及其对文艺观和文学创作的影响[D];青岛大学;2004年

8 高培月;艾思奇《大众哲学》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9 赵本学;先秦道家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10 徐秉鹏;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颖异致思与澄明体认[D];延安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676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8676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b69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