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蔡元培伦理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21 19:48
   蔡元培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和教育家,是中国伦理学史学科的开创者和现代伦理学的奠基人。被毛泽东称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对蔡元培思想和教育实践的探讨,在蔡元培生前即已开始,死后一度出现高潮,之后渐趋沉寂。改革开放以来,对蔡元培思想的研究再度活跃起来,人们对其哲学思想、政治思想、教育思想等展开了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对蔡元培教育思想及生平传记等的研究成就相比,蔡元培伦理思想的研究显得十分落后。虽然某些中国伦理思想史的著作也对蔡元培的伦理思想给予了一定程度的关注,某些论文对蔡元培伦理思想的某些方面也有所探讨,但从整体上来说存在着既不全面也不深刻的缺陷,至今尚无蔡元培伦理思想研究的专著问世,这与蔡元培在中国近现代伦理思想史上的地位和贡献,是极不相称的。作者有鉴如此,决意以蔡元培伦理思想撰写博士学位论文,旨在从近代以来伦理思想古今中西之争的历史高度和当代社会公民道德建设的战略高度全面系统地研究蔡元培伦理思想,以使其合理因素重新光耀于世。 全文由绪论和8章正文组成,大体可分为三部分,第一章为一部分,集中论述了蔡元培伦理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哲学基础,为全面系统探讨蔡元培伦理思想提供了基础。第二至第七章为一部分,对蔡元培伦理思想的各个方面诸如道德原则规范理论、道德品质行为理论、道德教育修养理论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论述,揭示了蔡元培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第八章为一部分,主要论述了蔡元培伦理思想的意义和价值,对蔡元培在伦理思想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及其历史地位给予了实事求是的总结与评价。 第一章探讨了蔡元培伦理思想的历史背景和哲学理论基础,认为蔡元培伦理思想是近代中国道德批判和伦理革命思潮合乎逻辑的思想成就,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时代产物,是一代先进中国知识分
【学位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4
【中图分类】:B82-09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章 历史背景和哲学基础论
    1.1 蔡元培伦理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1.1.1 蔡元培的生平及其思想演变历程
        1.1.2 历史变局与救亡启蒙的伦理路径
    1.2 蔡元培伦理思想的文化渊源
        1.2.1 中国古代伦理道德之优良传统
        1.2.2 中国近代道德批判和伦理革命的思潮
        1.2.3 近代西方自由平等博爱伦理观的输入
    1.3 蔡元培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
        1.3.1 二元论的世界观
        1.3.2 兼容并包的价值取向
        1.3.3 中西哲学的融通
第二章 伦理学概论
    2.1 伦理学的研究对象
        2.1.1 伦理学的定义
        2.1.2 道德的性质与类型
    2.2 伦理学的研究目的
        2.2.1 道德哲学之属于小己者
        2.2.2 道德哲学之属于社会者
        2.2.3 道德哲学之属于人道主义者
    2.3 伦理学的研究方法
        2.3.1 研究方法之一——演绎法
        2.3.2 研究方法之二——归纳法
        2.3.3 演绎法与归纳法之关系
第三章 道德原则规范论
    3.1 群体主义
        3.1.1 群者,所以谋各人公共之利益也
        3.1.2 舍己为群之理由
        3.1.3 尽力于公益与爱护公物
    3.2 人道主义
        3.2.1 人道主义为近代伦理思想之主流
        3.2.2 人道主义原则及其道德进步性
        3.2.3 自由平等博爱为一切道德之根源
    3.3 劳工神圣
        3.3.1 平民主义必将战胜武断主义
        3.3.2 正确认识与评价劳工的价值
        3.3.3 “劳工神圣”的道德进步性
    3.4 主要的道德规范
        3.4.1 责己重而责人轻
        3.4.2 勿畏强而侮弱
        3.4.3 戒失信戒狎侮戒毁谤戒骂詈
第四章 个体道德品质行为论
    4.1 个体道德的形成与发展
        4.1.1 个体道德内涵
        4.1.2 个体道德义务
        4.1.3 个体道德良心
    4.2 个体道德品质
        4.2.1 仁、智、勇
        4.2.2 勤勉、信义、慎言与恭俭
        4.2.3 自制、习惯、从师与交友
    4.3 个体道德行为
        4.3.1 意志与个体道德行为
        4.3.2 个体道德行为的评价
第五章 家庭、职业与社会道德论
    5.1 家庭道德
        5.1.1 家庭为国家社会之基本
        5.1.2 子女事父母之道
        5.1.3 父母待子女之道
        5.1.4 夫妇之伦与爱情道德
        5.1.5 兄弟姊妹道德及族戚道德
    5.2 职业道德
        5.2.1 职业无高下贵贱之分
        5.2.2 官吏道德在服务公众
        5.2.3 医生道德在治病救人
        5.2.4 教师道德在为人师表
        5.2.5 商贾道德在买卖公平
    5.3 社会公德
        5.3.1 公义与公德为社会之本务
        5.3.2 保护生命为一切权利之基本
        5.3.3 取财之义与财产的合理占有
        5.3.4 名誉的维护与祛除诽谤
        5.3.5 礼让的讲求与威仪的对待
    5.4 国家道德
        5.4.1 尊法律为吾人对于国家之本务
        5.4.2 交租税与服兵役的道德意义
        5.4.3 兴教育以育国家之良民
        5.4.4 爱国心与国运之关系
    5.5 国际道德与战争道德
        5.5.1 国际道德之进步
        5.5.2 战争道德之理性
第六章 道德教育修养论
    6.1 道德教育
        6.1.1 道德教育的目标与意义
        6.1.2 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坚
        6.1.3 重视公德与私德的教育
        6.1.4 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6.2 道德修养
        6.2.1 修己为个体道德之要
        6.2.2 良心发现为修德之基
        6.2.3 去恶为行善之本
    6.3 理想人格
        6.3.1 完全人格之精义
        6.3.2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6.3.3 自治能力与自动精神
        6.3.4 完全人格与国家隆盛
第七章 中国伦理学史论
    7.1 伦理学史以伦理学家之派别为叙
        7.1.1 伦理学史不同于伦理学
        7.1.2 纯粹之伦理学与纯粹之伦理学史
    7.2 中国伦理学说之综论
        7.2.1 我国伦理学说之起源
        7.2.2 儒家为伦理学之大宗
        7.2.3 各家学说之消长
    7.3 中国伦理学史的发展历程
        7.3.1 唐虞伦理思想之萌芽
        7.3.2 先秦创始时代之伦理学说
        7.3.3 汉唐继承时代之伦理学说
        7.3.4 宋明理学时代之伦理学说
    7.4 中国伦理学说与西洋伦理学说之比较
第八章 历史地位与现实意义论
    8.1 道德文化中西古今之争的理性回答者
        8.1.1 集两大文化于一身
        8.1.2 孜孜以求传统之创新
        8.1.3 兼容并包 和而不同
    8.2 培养国民健全人格的呐喊者和拓荒者
        8.2.1 教育救国与人才强国的始倡者
        8.2.2 最先提出和推崇公民道德教育
        8.2.3 道德教育在养成完全人格
    8.3 中国伦理学史的开创者与现代伦理学的奠基人
        8.3.1 译介西方伦理学名著的先驱
        8.3.2 中国伦理学史学科的开创者
        8.3.3 现代伦理学理论的奠基人
参考文献
附录一:蔡元培著译要目简编
附录二: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引证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邵南征;社会道德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汤广全;自由与和谐[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张治敏;近代儒家伦理思想的批判与继承[D];新疆师范大学;2011年

2 曹学娜;蔡元培德育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3 蒋茂林;蔡元培道德教育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4 张宝石;蔡元培德育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陈麟;蔡元培德育思想对当代高校德育的启示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935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8935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9bf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