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耻”之探析
发布时间:2021-08-02 16:53
《论语》中的“耻”继承并弘扬了夏商周时期的“耻”的思想,并对其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它作为一种道德意识,不仅是一种理性的品格,还包含有情感的因素,在其作用过程中亦涉及到意志的品格;它以仁礼作为其根据;在其结构中,以有情感、有理性、社会化的“己”即自我(并非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为基础,所指向的对象既包含自我,又涉及他人。耻对于自我来说,具有沟通内外的功能,使仁、礼等外在规范通过“耻”这个转换中介而化为主体内在的德性,使自我具有不断向善的道德,挺立于世;对于与自我相对的他人而言,与沟通内外相应,“耻”承担着沟通人我的功能,使主体挺立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中,以担当起“安人”、“安百姓”的社会外王理想,而这一过程则不可避免地关涉着孔子的“忠恕之道”。与孔子之整体思想相关,在《论语》中,与建构自身、沟通人我相应,“耻”在一定意义上亦表现出了人道原则与理性原则的内涵。就人道原则而言,“耻”彰显了主体的能动性、自主性,亦体现出了对人(包括自我与他人)的价值与人格尊严的尊重、重视;就理性原则而言,“耻”所体现出的对“仁”、“礼”等价值原则从认知、接受到内心认同,并由此不断向善的历程中,无疑蕴含着理性的意义...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第一节 先秦思想中的"耻"
第二节 《论语》中的"耻"
一、《论语》中的"耻"的观念
二、"耻"与相关的概念
第二章 "耻"何以发生
第一节 "耻"之所以发生的前提
一、《论语》之"耻"产生的时代背景
二、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三、"我"的意识的自觉
第二节 "耻"的结构
一、自我
二、他人
第三节 "耻"的根据
一、礼
二、仁
第三章 "耻"之作用
第一节 "耻"建构、确立自身
第二节 "耻"沟通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群体
第四章 有耻之心与有耻之在的统一
第一节 有耻之心
第二节 有耻之在
第五章 "耻"与"仁智统一"思想
第六章 孟子及其他后世儒家对孔子"耻"之思想的衍化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内疚和羞耻关系研究进展及未来展望(综述)[J]. 高学德,周爱保,夏瑞雪.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8(07)
[2]论耻感文化与耻感底线伦理[J]. 陈飞. 学术论坛. 2008(04)
[3]论孔子耻感的道德品性[J]. 高春花. 道德与文明. 2008(01)
[4]理性与非理性——以人性能力为视域[J]. 杨国荣. 学术月刊. 2007(11)
[5]论耻感的道德价值——以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为例[J]. 高春花,刘俊娥.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4)
[6]耻感文化与罪感文化刍议[J]. 张莉.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1)
[7]《论语》中“耻”字小议——兼论原始儒家重耻观念的现代意义[J]. 许兰,郝长墀. 伦理学研究. 2006(01)
[8]“原罪”释疑[J]. 高喆. 宗教学研究. 2005(03)
[9]“忠恕”与“通情”——两种人际认知方式的过程与特征[J]. 景怀斌. 孔子研究. 2005(05)
[10]大学生羞耻和内疚差异的对比研究[J]. 钱铭怡,戚健俐. 心理学报. 2002(06)
硕士论文
[1]先秦儒家荣辱观探析[D]. 李曙光.河北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317927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第一节 先秦思想中的"耻"
第二节 《论语》中的"耻"
一、《论语》中的"耻"的观念
二、"耻"与相关的概念
第二章 "耻"何以发生
第一节 "耻"之所以发生的前提
一、《论语》之"耻"产生的时代背景
二、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三、"我"的意识的自觉
第二节 "耻"的结构
一、自我
二、他人
第三节 "耻"的根据
一、礼
二、仁
第三章 "耻"之作用
第一节 "耻"建构、确立自身
第二节 "耻"沟通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群体
第四章 有耻之心与有耻之在的统一
第一节 有耻之心
第二节 有耻之在
第五章 "耻"与"仁智统一"思想
第六章 孟子及其他后世儒家对孔子"耻"之思想的衍化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内疚和羞耻关系研究进展及未来展望(综述)[J]. 高学德,周爱保,夏瑞雪.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8(07)
[2]论耻感文化与耻感底线伦理[J]. 陈飞. 学术论坛. 2008(04)
[3]论孔子耻感的道德品性[J]. 高春花. 道德与文明. 2008(01)
[4]理性与非理性——以人性能力为视域[J]. 杨国荣. 学术月刊. 2007(11)
[5]论耻感的道德价值——以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为例[J]. 高春花,刘俊娥.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4)
[6]耻感文化与罪感文化刍议[J]. 张莉.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1)
[7]《论语》中“耻”字小议——兼论原始儒家重耻观念的现代意义[J]. 许兰,郝长墀. 伦理学研究. 2006(01)
[8]“原罪”释疑[J]. 高喆. 宗教学研究. 2005(03)
[9]“忠恕”与“通情”——两种人际认知方式的过程与特征[J]. 景怀斌. 孔子研究. 2005(05)
[10]大学生羞耻和内疚差异的对比研究[J]. 钱铭怡,戚健俐. 心理学报. 2002(06)
硕士论文
[1]先秦儒家荣辱观探析[D]. 李曙光.河北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3179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3317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