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我国仇富现象的伦理审视
发布时间:2017-09-29 13:11
本文关键词:当代我国仇富现象的伦理审视
【摘要】:仇富现象是伴随着财富的产生而产生的,它不分地域和国界,只要有财富差别的地方就存在着仇富。本来,这无可厚非,一定程度的仇富有利于社会的发展进步。但随着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一部分人的财富越积越多,另一部分人则处于温饱边缘,对比悬殊,激化了处于弱势地位之人的仇富情绪,甚至有人通过肆意破坏富人的财产获得心理平衡,更严重的还有绑架富人或者杀富,这使得富人阶层和弱势群体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不仅加剧了人际的紧张关系,而且还危害到社会的安定与和平。因此,针对我国的社会现状,对当代仇富现象进行伦理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仇富分为“是富皆仇”型和“理性仇富”型,前者对富人阶层不加辨别地仇视,不仅打消富人阶层的致富积极性,而且给自身的生活带来困扰。后者则是对以不公正手段致富的人进行仇视,不仅引起富人阶层的反思,也促进自身选择合适方法致富。可见,“是富皆仇”型是一种不理智的仇富行为,而“理性仇富”型则是在一种正当行为。我国仇富现象产生的根源不仅有传统财富伦理观的影响,还有当代社会流行的价值取向的偏差,以及市场经济建设中制度伦理的缺失。具体而言,传统财富伦理观包括“重义轻利”和“不患寡,而患不均”。“重义轻利”思想一直以来束缚着人民对财富以及富人的看法,认为“为富不仁”、“为仁不富”,提倡“杀富济贫”,为当代社会仇富行为埋下伏笔。另外,“不患寡,而患不均”在我国民众思想中根深蒂固,追求一种绝对化的平均。当代人民经过改革开放的洗礼,接受西方对于金钱的看法,改变了旧时代“一穷二白”的观念,相反,把致富作为人生追求,突破了“重义轻利”的束缚,但是,仍然有部分弱势群体观念还停留在“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时期,妄想通过富人阶层来改变现有生活。另一方面,制度伦理的缺失造就现实的不公,再加上部分富人阶层通过不合理的消费来炫富,更刺激了弱势群体的神经,加重仇视程度。“仇富”其实不是对财富本身的仇恨,而是对富人不当致富途径和炫富行为的反感。要想解决仇富问题,需要从制度正义入手,运用正义伦理进行制度建设,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需求,在分配制度和机会供给上实现公平,为化解仇富现象提供制度保障。另外,还需营造和谐的环境氛围,提倡社会伦理关怀,优化社会环境,为缓解弱势群体与富人阶层之间的矛盾创造条件。如何化解仇富现象,是当代社会的一个重大课题。从伦理学角度来说,既要构建财富伦理,纠正错误观念;也要完善制度伦理,倡导公平正义;还要运用关怀伦理,化解阶层矛盾。
【关键词】:仇富现象 伦理根源 化解途径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82-052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英文摘要6-10
- 引言10-14
- 一、“仇富”的界定和分类14-19
- (一)“仇富”的界定14-15
- (二)“仇富”的主体与客体15-17
- 1.“仇富”的主体16
- 2.“仇富”的客体16-17
- (三)“仇富”的分类17-19
- 1.“是富皆仇”型17-18
- 2.“理性仇富”型18-19
- 二、“仇富”的影响及其评价19-27
- (一)“仇富”的影响19-22
- 1.“仇富”对个体的影响19-21
- 2.“仇富”对社会的影响21-22
- (二)“仇富”的评价22-27
- 1.“理性仇富”的正当性23-24
- 2.“是富皆仇”的不正当性24-27
- 三、仇富现象产生的根源27-34
- (一) 传统财富伦理观的影响27-28
- 1.“重义轻利”27-28
- 2.“不患寡而患不均”28
- (二) 当代社会价值取向的偏差28-32
- 1. 拜金主义29-30
- 2. 利己主义30
- 3. 消费主义30-32
- (三) 市场经济中制度伦理的缺失32-34
- 1. 制度伦理的界定32
- 2. 制度伦理缺失的表现32-34
- 四、化解仇富现象的理论依据34-41
- (一) 正义伦理34-37
- 1. 正义两原则34-35
- 2. 正义伦理的实现基础35-36
- 3. 正义原则对我国解决仇富现象的启示36-37
- (二) 关怀伦理37-41
- 1. 关怀伦理的内涵37-39
- 2. 关怀伦理对我国解决仇富现象的启示39-41
- 五、化解仇富现象的伦理途径41-47
- (一) 构建财富伦理纠正错误观念41-42
- 1. 尊重财富,,客观看待富人阶层41-42
- 2. 合理致富,形成正确消费观念42
- (二) 完善制度伦理倡导公平正义42-43
- 1. 注重公平,加强制度伦理建设42-43
- 2. 正确引导,建立公平分配机制43
- (三) 运用关怀伦理化解阶层矛盾43-47
- 1. 提倡伦理关怀,优化社会环境44
- 2. 发展慈善事业,完善社会公平44-45
- 3. 加强道德建设,营造感恩氛围45-47
- 结论47-48
- 参考文献48-50
- 附录50-52
- 后记52-53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5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素芳;;浅析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仇富心态[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佐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N];中国经济时报;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素芳;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仇富心态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9421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942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