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逻辑论文 >

西方逻辑学十范畴术语译名研究

发布时间:2016-10-18 03:07

  本文关键词:西方逻辑学十范畴术语译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山东大学》 2010年

西方逻辑学十范畴术语译名研究

孔倩  

【摘要】: 语言是社会的一面镜子。一个社会不同时期的语言状况可以反映出这个社会不同时期的面貌。语言三要素中,词汇最为活跃,它的发展变化最直接、最敏锐地反映着社会历史的变迁。中国明清“西学东渐”时期,大量西学译著的传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西方逻辑学的传入,影响了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而语言作为思维的物质外壳和直接现实,也受到影响,发生变化。这些西学译著中的逻辑学术语的汉译,不仅是逻辑学、翻译学的问题,也是语言学的问题。 在逻辑学范畴论的十范畴的传入方面,虽然《名理探》是第一本有关亚里士多德逻辑学中范畴论的中文译著,但在1631年《名理探》出版之前,利玛窦的《天主实义》(1603)、艾儒略的《西学凡》(1623)等已经介绍了范畴论中有关“十范畴”的概念,这些语词为《名理探》的翻译提供了参考。清末出现的西方逻辑学翻译热潮中,又以1905年严复译的《穆勒名学》最负盛名。因此,本文主要以明清时期的《天主实义》、《西学凡》、《名理探》、《穆勒名学》这四部西学译著里,西方逻辑学范畴论中的十范畴的译名为主要考察对象。通过分析这十个范畴在不同时期、不同身份的译者笔下的不同汉译,探求这些汉译术语发展演化的历史脉络,考察汉译术语及其演变与同一时代社会语言的微妙关系,进而发掘这一历史过程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并进一步探寻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与语言发展变化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的深层机制。 本文首先在前言部分对本课题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思路作了简单介绍。 第一章以明代传教士利玛窦所著的《天主实义》中的十范畴的译名为研究对象,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以及中国古代文献和明代的社会语言,对这十个范畴的译名进行分析,探求译名与社会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 第二章以明代传教士艾儒略所著的《西学凡》中的十范畴的译名为研究对象。因为《西学凡》中的十范畴的译名与《天主实义》中的十范畴的译名相比,变化不大,只有少数几个译名发生了变化,所以,本文主要关注发生变化的几个译名。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以及中国古代文献和明代的社会语言,分析其发生变化的原因,探求社会语言对译名的选择的影响。 第三章以明代士绅李之藻负责达辞的《名理探》中的十范畴的译名为研究对象。结合李之藻与之前的利玛窦、艾儒略的身份的不同,分析译名变化与译者身份,与社会历史文化语境等的关系。 第四章以清末严复译的《穆勒名学》中的十范畴的译名为研究对象,把他们与之前的《天主实义》、《西学凡》、《名理探》中的译名,以及现代的十范畴的名称进行比较,探讨翻译方式与译者身份、社会历史文化语境等的关系。 最后,在结语部分,从社会文化因素与译词之间的相互作用、译者身份的不同对译名选择的影响、词汇内部因素与译词三个角度,对本文的分析进行简单的总结。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B81-09
【目录】:

  • 中文摘要8-10
  • ABSTRACT10-11
  • 前言11-15
  • 一、研究的意义11-12
  • 二、研究现状12-13
  • 三、研究方法和基本思路13-15
  • 第一章 《天主实义》中的西方逻辑学术语"十范畴"的译名15-27
  • 第一节 《天主实义》的历史背景及其中的"十范畴"的译名15-17
  • 一、《天主实义》及其历史背景15-16
  • 二、《天主实义》对"十范畴"的汉译16-17
  • 第二节 《天主实义》中"十范畴"的译名与"四书五经"17-22
  • 一、自立者17-18
  • 二、几何18
  • 三、相视18-19
  • 四、何如19
  • 五、作为19-20
  • 六、抵受20-21
  • 七、体势21
  • 八、穿得21-22
  • 第三节 《天主实义》中的"十范畴"的译名与明代社会语言22-27
  • 一、自立22-23
  • 二、几何23
  • 三、相视23-24
  • 四、何如24
  • 五、作为24
  • 六、抵受24-25
  • 七、体势25
  • 八、穿得25-26
  • 九、何时26
  • 十、何所26-27
  • 第二章 《西学凡》中的西方逻辑学术语"十范畴"的译名27-34
  • 第一节 《西学凡》及其对"十范畴"的汉译27-28
  • 一、艾儒略与《西学凡》27-28
  • 二、《西学凡》中的"十范畴"28
  • 第二节 《西学凡》中的"十范畴"的译名与古代文献28-31
  • 一、相接29
  • 二、何状29-30
  • 三、得用30-31
  • 第三节 《西学凡》中的"十范畴"的译名与明代社会语言31-34
  • 一、相接31
  • 二、何状31-32
  • 三、得用32-34
  • 第三章 《名理探》中的西方逻辑学术语"十范畴"的译名34-44
  • 第一节 《名理探》及其对"十范畴"的汉译34-36
  • 一、《名理探》及其译著者34-35
  • 二、《名理探》中的"十范畴"的译名35-36
  • 第二节 《名理探》中的"十范畴"的译名变化36-40
  • 一、自立体36-37
  • 二、互视37
  • 三、何似37
  • 四、施作承受37-38
  • 五、何居38-39
  • 六、暂久39
  • 七、得有39-40
  • 第三节 《名理探》中"十范畴"的译名与明代社会语言40-44
  • 一、何似41
  • 二、施作41-42
  • 三、承受42
  • 四、何居42-43
  • 五、得有43-44
  • 第四章 《穆勒名学》中的西方逻辑学术语"十范畴"的译名44-51
  • 第一节 《穆勒名学》的历史背景及其对"十范畴"的汉译44-46
  • 一、《穆勒名学》的历史背景及其译著者44-45
  • 二、《穆勒名学》及其对"十范畴"的汉译45-46
  • 第二节 《穆勒名学》中的"十范畴"的译名与其前后译名的比较46-51
  • 一、《穆勒名学》中的"十范畴"的译名与《名理探》及之前的译名46-47
  • 二、《穆勒名学》中的"十范畴"的译名与现代"十范畴"的译名47-51
  • 结语51-55
  • 一、社会文化因素与译词之间的相互作用51-52
  • 二、译者身份的不同对译名选择的影响52-53
  • 三、词汇内部因素与译词53-55
  • 参考文献55-59
  • 论文55
  • 专著55-59
  • 致谢59-61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61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李天纲;;从《名理探》看明末的西书汉译[J];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6年06期

    2 包遵信;;“墨辩”的沉沦和“名理探”的翻译——文化史比较研究浅谈[J];读书;1986年01期

    3 杨必仪;严复及李之藻与西方逻辑在近代中国的传播[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9期

    4 陈洁傅,解启扬;西方逻辑的输入与明末文化思潮[J];广西师院学报;2001年01期

    5 冯天瑜;利玛窦创译西洋术语及其引发的文化论争[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6 金卫国;;“洋译华述”的译书方式述论——以明末至晚清为中心[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7年01期

    7 陈嘉映;从移植词看当代中国哲学[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8 程志华;;中国哲学术语系统的形成与发展[J];中国哲学史;2007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延年;马玉坤;;是捍卫人性尊严,并非趣味低级——《聊斋志异·犬奸》新解[J];蒲松龄研究;2006年04期

    2 赵曦;赵洋;;全球化视野中羌族释比文化与基督教文化对话分析——论中西多元文化对话中的羌族释比文化(中)[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3 王岩;;先秦时期表结果“所以”的虚化[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4 蒋志如;;中国法学学术研究的“50岁现象”分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5 刘宏;;宋明理学家对《大学》主旨定位之差异[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6 周刚;连词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要略[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7 王国良;戴震对理学的解构与中国哲学的近代转向[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8 武道房;对戴震批评朱熹理欲观的再认识[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9 郭振香;由朱熹性理学说观“理一分殊”之多重意蕴[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10 方刚;名称来源问题的哲学意蕴——论柏拉图《克拉底鲁篇》对名称来源问题的探讨及其哲学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文骏;;略论明代后期的造物艺术思想[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刘红婴;;论法定程序的“以言行事”[A];边缘法学论坛[C];2005年

    3 陈若英;;信息公开——强制征地制度的第三维度[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册)[C];2010年

    4 余继平;;涪陵陈氏庄园建筑装饰艺术的文化意蕴[A];首届中国民族聚居区建筑文化遗产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姚文造;;论徽州学者的《春秋》学研究[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陈家宁;林哲;;谈外来词的汉化处理[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7 张西平;;欧洲传教士汉学的兴起——以基歇尔和卜弥格为例[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增编)[C];2006年

    8 陈跃红;;天理与人欲——试说欲望规训的文化差异[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化解危机的文化之道——东方智慧”中文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9 吴怀棋;;太极文化与和谐思维[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10 于翠玲;;媒介演变与文化传播的独特景观——中国编辑出版史的认识价值[A];中国编辑研究(2007)[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颖玉;基于语料库的欧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耿强;文学译介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施佳胜;经典 阐释 翻译——《文心雕龙》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原雪;二语/外语语境下的批判性阅读理论构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郑现喆;西方法在中韩两国的移植和转型及发展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巍;宋代童蒙阶段的行为规范教育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路莹;洋教习与晚清新式学堂的建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高世江;论两汉士人风貌及文学精神的嬗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吴玥纹;初中地理愉快教学策略及实践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秦偲嘉;明代两淮灶户社会生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陈辰;明代私债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何艳;新时期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刘婧一;元代笔记分词理论与实践[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王经芹;中西义利观及其对外交政策影响的比较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董志铁;命运多舛 生机依然——传统逻辑1在中国[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2 俞政;也论严复的逻辑思想[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中国知网广告投放

    西方逻辑学十范畴术语译名研究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京ICP证040441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9993 010-62982499
    服务热线:010-62985026 010-62791813
    在线咨询:
    传真:010-6278036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475号



      本文关键词:西方逻辑学十范畴术语译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439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1439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62b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