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名辩与逻辑、因明的比较研究
本文选题:名辩学 切入点:逻辑学 出处:《社会科学辑刊》2001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20世纪将名辩与逻辑、因明作比较研究且贡献较大的学者 ,有孙诒让、梁启超、章太炎、谭戒甫、虞愚、章士钊、沈有鼎、张盛彬八位学者。其研究经历了一个由着眼于“同”到着眼于“异”的过程 ,且紧密围绕三个传统的推理进行比较。通过这种研究 ,为中国学术界形成了一个新的逻辑史学科和研究方向 ,促进了逻辑学在中国的传播、普及和发展。其研究的主要教训是 ,某些学者在运用逻辑学对名辩思想作解释时出现了牵强附会现象 ,不同程度地模糊或抹煞了名辩学的原貌和特色 ,造成对名辩学的逻辑成果评价不当等
[Abstract]:In 20th century, scholars who made a comparative study of name and logic, and contributed a great deal to it, such as Sun Yirong, Liang Qichao, Zhang Taiyan, Tan Qifu, Yu Yu, Yu Yu, Shen Youding, Zhang Shengbin's research has gone through a process from focusing on "same" to "focusing on difference", and has been closely compared around three traditional reasoning. It has formed a new discipline and research direction of logic history for Chinese academic circles, and promoted the spread, populariz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ogic in China. The main lessons of its research are:. Some scholars have appeared far-fetched phenomenon when using logic to explain the thought of name debate, which in varying degrees obscured or obliterated the original appeara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amous dialectics, resulting in improper evaluation of the logical achievements of the famous dialectics, and so on.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北京100732
【分类号】:B8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刘培育;沈有鼎研究先秦名辩学的原则和方法[J];哲学研究;1997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武金;;论从三个层次研究墨家逻辑[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2 张盛彬;评逻辑研究中的极左干扰[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3 孙中原;;中国逻辑元研究的成果[J];毕节学院学报;2010年07期
4 刘培育;;伟大而可爱的人——纪念沈有鼎先生诞生100周年[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5 刘晓华;论《墨经》之“辩”[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6 苏富忠;逻辑的思维成果结构观[J];东岳论丛;2003年05期
7 王东浩;张学立;段伟伟;;浅析亚里士多德三段论与墨家三物论[J];法制与社会;2008年27期
8 任立刚;概念仅仅是思维对象的类抽象——对形式逻辑如何定义“概念”的思考[J];甘肃社会科学;2001年02期
9 王金娥;也谈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问题[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10 李梁;;学贵有疑:“问什么”与“怎么问”的逻辑探析——基于问题逻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靳希平;;沈有鼎论语言表达式的意义[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哲学对话与文化交流”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2 孙中原;;中国逻辑元研究的成果[A];“回顾与前瞻:中国逻辑史研究30年”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张四化;葛宇宁;;从对集合论悖论的剖析看制约逻辑的客体性[A];贵州制约逻辑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首届全国性逻辑系统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李梁;;问题逻辑——一种对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具有正确指导作用的应用逻辑[A];2010年全国应用逻辑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张晴;20世纪的中国逻辑史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2 李锐;孔孟之间“性”论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3 周树春;全球治理和目标建构的新范式[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4 宁莉娜;中国近代文化革新视域中的逻辑方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8年
5 邱仁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论探要[D];上海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金伟;中国逻辑的特殊性[D];河南大学;2011年
2 马学梅;比喻推理探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3 陈转青;试论沈有鼎对《墨经》逻辑思想的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4 杨飞;温公颐墨家逻辑研究初探[D];河南大学;2007年
5 曾柱;论虚概念[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6 李卉;论负概念[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7 刘霖;中国古代推类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07年
8 卢芸蓉;类比推理及其在论证中的应用研究[D];湘潭大学;2007年
9 刘丽萍;张东荪逻辑文化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07年
10 杨娟;《墨辩》中凸显的中国逻辑思想[D];山西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柏红;;“譬”、“喻”之辨——从名辩学和因明学的角度[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2 袁野;研究因明的学者及其学识的概述[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01期
3 刘培育;玄奘在中国逻辑史上的贡献[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4 殷铭;澳门'97中国名辩学与方法论研讨会综述[J];哲学动态;1998年03期
5 崔清田;;虞愚谈因明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J];哲学动态;1983年10期
6 张长明,曾祥云;论中国名辩研究的方法[J];湖湘论坛;2003年03期
7 ;刘培育教授[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3年03期
8 叶笑雪;;精义纷披 玄机共畅——沈剑英《因明学研究》略评[J];社会科学战线;1985年02期
9 张晴;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古代名辩学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10 张忠义;;虞愚和他的《因明学》[J];哲学动态;2009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山;;因明与名辩[A];因明新探——首届因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3年
2 田士昒;;也谈名辩的逻辑[A];逻辑今探——中国逻辑学会第五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6年
3 翟锦程;;从文化发展角度研究和认识名辩学[A];1994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4年
4 武邑尚邦;顺真;;印度大乘唯识宗“七因明”学说的逻辑特征[A];“回顾与前瞻:中国逻辑史研究30年”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沈剑英;;因明学简论[A];全国逻辑讨论会论文选集[C];1979年
6 沈剑英;;因明学简论[A];因明论文集[C];1980年
7 吕o,
本文编号:15660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15660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