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逻辑论文 >

论名称的涵义和指称

发布时间:2018-03-24 04:12

  本文选题:名称 切入点:涵义 出处:《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年01期


【摘要】:密尔所提"达特茅斯"问题并不能证明专名有所指而无涵义。弗雷格指出名称是通过涵义指称对象的,但他的理论存在许多不足。罗素在区分专名与摹状词的前提下认为有涵义的是摹状词,而他所讲的摹状词的涵义与人们通常讲的名称的涵义并不相同。塞尔讲的专名在指称性使用中涉及到的摹状词与人们通常讲的名称的涵义基本一致,但是把专名的涵义看做是使用者预设的,显得缺乏充足理由。克里普克认为摹状词所描述的对象的特性属于对象而不属于名称,这其实并不影响摹状词可以成为名称的涵义。对于同一名称指称不同对象的情况,关键是要看人们是通过什么途径将这些名称区别开来的。在专名的零指称问题上,多数人是把名称所指的对象等同于现实世界中存在的个体。实际上,看一个名称有无指称应该主要看这个名称的使用语境。
[Abstract]:In the "Dartmouth" problem and can not prove that the proper name is that without meaning. Frege pointed out that the name is the meaning of the referent, but there are many deficiencies in the premise of his theory. Russell distinguish between proper names and descriptions of that meaning is description, name meaning and the people he said of descriptions. Generally speaking the meaning is not the same. Description of names and people of Searl's name in the referential use involved in generally speaking the meaning of basically the same, but the meaning of proper names as default, is the lack of sufficient reason. Kripke believes th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bject descriptions described belongs to the object without in fact, this belongs to the name, does not affect the description can be the meaning of the name. The same name refers to different objects, the key is to look at people through what way will the name That distinction. In zero reference of proper name, most people is the object name refers to the equivalent to exist in the real world individual. In fact, a name is the name of the reference should be mainly to see the use of context.

【作者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指称问题研究”(08JA7204000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现代逻辑背景下的逻辑哲学研究”(07JJD720045)
【分类号】:B81-0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方珠;论社交指示的翻译[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2 沈跃春;悖论与20世纪逻辑学的发展[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3 梁义民;罗素关于专名涵义的摹状词理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4 聂大海,吕蓓蓓;论语言意义的基本理念[J];北方论丛;2005年05期

5 朱正国;数理哲学发展论略——兼论对文化和教育的意义[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1992年02期

6 张力锋;专名指称理论:历史、现状及反思[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7 张力锋;关于戴维森纲领的思考[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8 黄正华;波普尔的实在论[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9 刘叶涛;关于可能世界视域中的名称与本质问题——兼评中西学者在相关领域中的学术论争[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10 周静;试论人权的法制度—学说史意义[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芳;计算机引起的数学哲学反思[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2 费多益;论科学的合理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3 董岭;艺术功能论[D];暨南大学;2001年

4 李洪儒;语句中的说话人形象[D];黑龙江大学;2003年

5 徐英瑾;维特根斯坦哲学转型期中的“现象学”之谜[D];复旦大学;2004年

6 方刚;维特根斯坦之命题意义的确定性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7 张萍;亨普尔科学解释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8 杨莉君;创造教育障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王姝彦;当代心灵哲学视阈中的意向性问题研究[D];山西大学;2005年

10 赵微;指令行为与汉语祈使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红兵;模糊错误逻辑研究及其在防范证券投资风险中的应用[D];广东工业大学;2000年

2 张利芳;摹状词理论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3 江金彦;企业的成长:理论与解释[D];江西财经大学;2003年

4 张莉敏;悖论与数理逻辑的发展探析[D];河南大学;2003年

5 冯彦波;金岳霖逻辑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04年

6 刘锐;预设的语义和语用分析[D];河南大学;2004年

7 胡长兵;后期维特根斯坦日常语言分析中的新哲学观与新批判[D];安徽大学;2004年

8 荣立武;语言与逻辑——维特根斯坦前期哲学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9 曹颖新;罗素的实证精神与中国实用至上的接受模式[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10 刘秀花;科学语言的认知研究[D];东华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艳桃;于金伙;;对专名涵义和指称的历史探讨[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2 王超辉;;论专名的涵义与指称[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3 李勇;张存建;;专名的涵义与指称研究述评[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8期

4 常立涛;王磊;;浅析弗雷格的涵义和指称理论[J];毕节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5 颜中军;;论弗雷格对同一陈述疑难的解答[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6 梁义民;罗素关于专名涵义的摹状词理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7 彭媚娟,张君弟;试论弗雷格的涵义和指称理论[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05期

8 夏国军;论弗雷格的“涵义决定所指”原则[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5年06期

9 吴铮;;命名、专名和指称观点综述[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10 颜中军;;符号·涵义·意谓——对弗雷格意义理论的几点思考[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立英;周北海;;基于主谓项涵义联系的概称句推理的几个逻辑[A];2004年逻辑研究专辑[C];2004年

2 骆风和;;墨家“杀盗非杀人”的命题是否是偷换了概念[A];中国逻辑思想论文选(1949—1979)[C];1980年

3 田立刚;;关于先秦名辩学中“理”范畴的探讨[A];“中国名辩学与方法论研讨会、道家与西方研讨会、冯友兰哲学思想研讨会”优秀论文精选[C];1998年

4 刘邦凡;;关于“逻辑”涵义研究之管窥[A];逻辑研究文集——中国逻辑学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5 毛翊;;关于名字涵义的逻辑[A];1996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6年

6 柴生秦;;论弗雷格的同一性难题[A];2000年逻辑研究专辑[C];2000年

7 李文健;;形式化的涵义及其认识论本质[A];1993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3年

8 林国雄;;经济计量时归纳逻辑概率之涵义与测量——因缘和论及易理之运用[A];1994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4年

9 俞颖杰;;达米特论指称和涵义[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10 于惠棠;;形式逻辑教学中的两个问题[A];全国逻辑讨论会论文选集[C];197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周允程;第一人称信念的哲学研究[D];清华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义民;试论名称所指的确定[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2 李娟;摹状词理论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颜中军;弗雷格疑难与认知价值差异[D];湘潭大学;2007年

4 南丽琼;弗雷格的意义理论探讨[D];黑龙江大学;2009年

5 赵蓉;试论弗雷格的意义理论[D];苏州大学;2009年

6 张姣姣;弗雷格涵义理论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7 和宝珍;浅析弗雷格的真值理论[D];西南大学;2007年

8 李培;弗雷格涵义与指称理论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9 解京;思想与真[D];河北大学;2010年

10 段方雪;达米特意义理论评析[D];西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6566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16566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d80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