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物”、“实”之别看公孙龙名学的价值——以荀况为参照
本文选题:公孙龙 切入点:物 出处:《中国哲学史》2008年01期
【摘要】:先秦诸子论名,旨在匡正名实相怨的时弊,公孙龙也不例外。但是其以实正名的学说宗旨,却并不为同时代诸子赞同,以致荀况斥之为"惑于用名以乱实者也"。究其原因,乃公孙龙所论之名,与此时代之一般理解旨趣殊异。概言之,公孙龙看到了"名"的两种用法,即名既可命物(个体物),是为"物名",亦可命实(个体物的性质),是为"实名"。公孙龙特别强调的是为当时人所忽略的后者的意义,其价值与其说是逻辑的,还不如说是形而上学的。不管是与公孙龙的同时代诸子相比,还是从其后的中国哲学发展的思维取向来看,这一发现和阐述都是独特且别具价值的。
[Abstract]:In the pre-Qin period, the scholars on name aimed at correcting the malpractice of name and reality, and Gong Sunlong was no exception. However, the purpose of his doctrine of correct name was not agreed with by the contemporaries of the times, so Xun Kuang dismissed it as "confused by the confusion of name and practice". It is the name of Gong Sunlong,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general understanding of this era. In a word, Gongsun long has seen two kinds of usage of "name". That is, the name can not only order things (individual objects are named "things"), but also "real names" (the nature of individual objects is "real names".) what Gong Sunlong particularly emphasized was the meaning of the latter, which was ignored by people at that time, the value of which was not so much logical, Compared with Gong Sunlong's contemporaries or from the thinking orientation of the later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hilosophy, this discovery and exposition is unique and valuable.
【作者单位】: 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基金】: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先秦名学研究与中国文化复兴) 兰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基金资助项目
【分类号】:B81-0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淑新;神秘主义:一种哲学的“境界”和“方法”——论冯友兰对神秘主义的诠解[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2 黄瑜;"和"与儒家传统精神[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3 张燕伶;;从“格致”论看朱熹的科学理性精神[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4 叶东惠;;回归、提升、创新——从伦理层面构建“和谐体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5 王静波;;浅论《舞赋》[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6 王雪军;;《老子》认识论刍议[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7 张万仪;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对郭沫若浪漫主义的影响[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8 苏敏;《离骚》“象事行”之“赋”为主的文学物象组合[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9 王达三;唯天为大:孔子天命观试论[J];辽东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10 曾祥云;“名学”辨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孙中原;;中西逻辑比较研究[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2 陈世清;;“天人合一”与对称逻辑——从冯友兰中西逻辑观看逻辑学的发展方向[A];纪念冯友兰先生诞辰110周年暨冯友兰学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陈世清;;“天人合一”与对称哲学——从冯友兰中西哲学观看中国哲学的发展方向[A];纪念冯友兰先生诞辰110周年暨冯友兰学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王丽;;“上苍”一词的词义变化及其英语翻译探讨——以“感谢上帝,感谢上苍”英译为例[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5 余学新;;试析“和谐社会”论的传统文化渊源[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耿振东;;《管子》中齐人崇古管窥[A];齐鲁文化暨汉民族形成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陈宝良;;明初心学钩沉[A];明史研究(第10辑)[C];2007年
8 潘畅和;;浅析中国与朝鲜的“气”哲学传统[A];中国宝鸡张载关学与东亚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刚;道治主义政治文化及实践[D];西北大学;2001年
2 韩星;先秦儒法源流述论[D];西北大学;2001年
3 王艳秋;戴震重知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黄富峰;论道德思维[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5 程勇;汉代经学视野中的儒家文论叙述[D];复旦大学;2003年
6 江林;《诗经》与宗周礼乐文明[D];浙江大学;2004年
7 王锷;《礼记》成书考[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8 王刚;学与政[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娄权;财务报告舞弊四因子假说及其实证检验[D];厦门大学;2004年
10 曹建国;出土文献与先秦《诗》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永强;论庄子的人生观教育思想[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2 王铭;唐宋之际“四书”的升格运动[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3 于霞;战国名实之辩的文化解释[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4 刘玲娣;《抱朴子外篇》与葛洪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5 仰和芝;戴震人学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02年
6 夏凌霞;《晏子春秋》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7 耿元骊;五代礼制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8 张龙秋;“六经皆史”说考论[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3年
9 谢晓东;朱子道心人心思想探微[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10 邢培顺;刘向散文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祝瑞开;名辩思潮是废除和维护臧获制的一场争论[J];人文杂志;1980年05期
2 王德裕;略论后期墨家的朴素辩证法思想[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
3 姜玉华;论《公孙龙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1期
4 束际成;《墨经》的认识论[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0年03期
5 周云之;墨家关于“辩”的理论[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3期
6 末木刚博 ,孙中原;逻辑学的历史[J];国外社会科学;1980年09期
7 刘蔚华;后期墨家的朴素辩证法思想[J];东岳论丛;1980年04期
8 李元庆;公孙龙的逻辑思想不是朴素辩证法,而是形而上学诡辩[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
9 谷方;;《中国哲学史论》即将出版[J];哲学动态;1980年06期
10 王仲镛;庄子的批判精神——《天下》篇新探[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鸿伟;;从工具的使用到工具的锻造——中国矛盾律思想的认识进程及主要成就[A];1993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3年
2 林铭钧;曾祥云;吴志雄;;从符号学的观点看先秦名学[A];1995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5年
3 曾祥云;;《指物论》:中国古代的符号学专论[A];1996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6年
4 王左立;;公孙龙的名实观[A];1996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6年
5 郭桥;;名家辩术体系探讨[A];逻辑今探——中国逻辑学会第五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6年
6 王左立;;《指物论》浅解[A];逻辑今探——中国逻辑学会第五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6年
7 ;书讯[A];1998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8年
8 黄展骥;;拟似的“歧义谬误”[A];1998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8年
9 徐阳春;;论中国古代正名理论的符号学意义[A];第一届、第二届东亚符号学国际会议论文集[C];1998年
10 周云之;;名辩学研究与中国逻辑史[A];“中国名辩学与方法论研讨会、道家与西方研讨会、冯友兰哲学思想研讨会”优秀论文精选[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文忠;研究先秦诸子楚辞金文的大家——谭戒甫[N];光明日报;2000年
2 王诗宗;最早的极限概念[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3 周山 朱义禄 李海生 翁绍军 方松华 夏金华;相争与相融:中国学术思潮史的主动脉[N];社会科学报;2002年
4 曹进 刘建珍;中国符号学研究回顾与展望[N];光明日报;2005年
5 王培元;胜见迭出的国学教授[N];经济日报;2005年
6 ;世界杯精神:冲突中的融合[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7 ;子部之先秦子学[N];光明日报;2006年
8 巨乃岐;辩证法与诡辩论的区别在哪里[N];解放军报;2006年
9 刘蛟飞;培育和改善历史教学小环境之方法[N];中国改革报;2007年
10 江向东;“名家”界说献议[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魏荣;《公孙龙子》的语言逻辑和本体论思想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0年
2 李洪卫;论王阳明的身心观[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霞;战国名实之辩的文化解释[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2 姜永全;佛经翻译及其对中国学术思想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3 曲岩;王廷相“气本论”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4 殷学明;诗与居[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5 杨红玉;胡适逻辑思想初探[D];河南大学;2006年
6 谢国利;梁启超的庄子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段海宝;《庄子》书中的先秦诸子形象[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8 邱明丰;刘勰自然审美意识探析[D];四川师范大学;2006年
9 李薇薇;构建对物及对隐私权的刑事强制措施之设想[D];厦门大学;2006年
10 张妹;居室设计中陈设品与空间的关系[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6589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1658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