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弗雷格涵义与指称理论中的认知因素
本文关键词:弗雷格在专名问题上的特殊地位:间接指称以及专名辨认问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第5期 王淑花:解析弗雷格涵义与指称理论中的认知因素 101 量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与他人的主观视角相重叠,这样才能形成所谓/客观0。这种客观就是主体间性。冯文敬也提到由于人是群体性或社会性动物,主体间性是语言意义得以可能的前提。从弗雷格的本体论的讨论中可以看到,无论在语词层面上还是在句子层面上,弗雷格都强调涵义的客观性,这种客观性体现在涵义可以被许多人所共同把握。那么可以说,弗雷格认可的/客观0实际上就是主体间性。
但是弗雷格始终没有详细说明这种主体间性的客观是如何操作的,涵义是否如现代语言学所述是/体验的0,是所有人关于某事物的体验集合呢?还是存在某一核心意,根据具体的时空关系,人们会作出合乎事宜的解释?也许正是这种有意抑或无意的模糊,使人们认为弗雷格理论中的涵义有些神秘,这也是其理论的不足之处。
[13]
等心理因素的探究,努力从语言与心智结合的交叉视角深入挖掘指称的心理基础,在认知语境的广阔背景下探求语词与世界复杂多变的对应关系。与之相比,弗雷格理论有着很多不足,但弗雷格的涵义和指称理论,无论是其语义分析的方法,还是认知因素的萌芽,都在当时开创了先河,并为今天的研究打下了基础。参考文献:
[1]王 路.弗雷格哲学论著选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王 路.弗雷格思想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3]陈嘉映.语言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4]成晓光.西方语言哲学教程[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7.
[5]康仕慧.数学实在论的语义分析及其意义)))从弗雷格的语义分析谈起[J].中国哲学年鉴,2009,27:274.[6]汪堂家.弗雷格哲学思想述论[J].哲学研究,1986(6):33-40.
[7]FREGEG.Senseandreference[M]//CHENGXiaoguang.Acoursebookofwesternphilosophyoflanguage.Dalian:LiaoningNormalUniversityPress,2006.
[8]周小华.弗雷格在专名问题上的特殊地位:间接指称以及专名辨认问题[J].哲学动态,2006(3):37-42.
[9]张友香.意义指称论的反思与批判[J].外语学刊,2008(1):27-29.
[10]刘利民.语义多维性及语言性操作的模式[J].外语学
刊,2008(1):14-19.
[11]叶清玲.论弗雷格的涵义[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
版,2008(1):57-61.
[12]成晓光.语言哲学视域中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建构[J].
外语学刊,2009(1):9-15.
[13]冯文敬.共识意义观:一种意义理论的雏形[J].外语学
刊,2009(2):6-9.
三、结 语
综上所述,弗雷格在5论涵义与指称6中提出涵义与指称的二分说。虽然很多人认同其理论对语义研究的贡献,但其出发点是为证实逻辑和数学的规范性、客观性和认识的可靠性,反映了他反对心理主义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立场。他对抽象实体的客观性的强调,反映在涵义和指称的主体间性上。语言作为交际工具、思维的外壳,承载着人类的共同思想财富。弗雷格的理论中所透露出的主体间性,是对语言交流中人的要素的承认。虽然他认为日常语言不完善,但他针对语义的复杂性,承认人的认识是解决问题的最终关键所在。涵义是联结语言表达式与其指称的认识途径,人们通过涵义和指称一起认识世界,因而认知途径和目标具有不可分割性。
如今的语义研究更加注重探求交际主体的意图
本文关键词:弗雷格在专名问题上的特殊地位:间接指称以及专名辨认问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68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166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