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之旅_《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本文关键词:比喻推理探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上海师范大学》 2011年
比喻推理探究
马学梅
【摘要】:比喻是一种历史悠久且应用广泛的常见的修辞手法,是文学作品和日常交流中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比喻修辞手法常常是为了生动形象的说明事物和事件。修辞学界对比喻句类型和结构的研究已经非常深入,但是比喻句的理解和认知过程本质上是一种具有跳跃性的思维过程,推理在比喻句的创作和理解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即使是最简单的比喻句,也包含了一个完整的推理过程,形式上最简单的比喻句往往不是最简单的比喻。比喻句内部所固有的逻辑结构和逻辑推理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始终困扰着许多研究者。 研究比喻及其推理形式,必须首先解决一个理论上的长久以来就存在的问题,那就是比喻与隐喻之间的关系问题。本文着重讨论比喻推理,对比喻的定义仅限于中国传统比喻理论的定义,包括明喻、暗喻。 本文从三个方向出发,阐述比喻推理问题。 第一:讨论比喻作为推理的前提之一应用在议论文中论证议论文的论点。喻证法在议论文中广泛使用,但是喻证法推理论证过程中的比喻推理研究还非常少。本文通过对比喻在论证推理中应用的纷繁复杂的形态说明比喻推理是一种相对独立的推理类型,并总结比喻推理在论证中的作用。比喻推理在议论文中往往是结合了其他的推理方式出现,增强论证的可信度和生动性。 第二,修辞学从语言应用的角度出发,将比喻的结构和成份进行划分。但是从比喻的深层结构看,比喻本体或本体组、相似点、喻体或喻体组构成了比喻句的基本逻辑结构,在语言层面,这些基本的语义要素可能是缺失的。对缺失的比喻语义要素的补缺推理是理解比喻的第一步。 第三,比喻语义补缺推理无法在句子内部完成时,需借助比喻语用推理,在一定的语境中完成语义补缺推理,加深对比喻句的理解。比喻语用推理往往可以决定言语交际行为是有效的还是成功的。比喻语用推理对格莱斯的合作原则及准则亦有一定的补充发展。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B81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高玲;;说“喻之二柄”与“喻之多边”[J];淮北煤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02期
2 李福印;研究隐喻的主要学科[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3 黄卫星;《诗经·关雎》比喻结构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4 杨小虎,郑树棠;抑制机制与隐喻理解[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年04期
5 黄卫星;;言语交际的三个层次[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6 杨传明;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辨析[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聿发;;聊斋俚曲中歇后语的分布与类型[J];蒲松龄研究;2006年04期
2 华敏;塑造汉语言文字学学科新形象之我见[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3 杨正翠;李晓红;;浅析隐喻的显式和隐式[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4 杜洪波;胡晓;;以身体部位隐喻为例论隐喻的翻译[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5 何仁富;维特根斯坦的“图式说”与尼采的“透视论”——兼论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对哲学的主题转换[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6 胡河宁;;组织意象图式中的组织传播隐喻[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7 陶清;;自然观:庄子与怀特海比较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8 杨武金;;论从三个层次研究墨家逻辑[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9 曾文雄;;中西语言哲学“语用学转向”新解[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10 李晓陆;;典故的认知机理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云;崔娟娟;;认知隐喻及其判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2 谢宏滨;;论法律语言的社会学属性[A];边缘法学论坛[C];2005年
3 柯华庆;;法律经济学的思维方式[A];2005年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5年
4 刘先宽;孙若红;;网络交流语的隐喻研究[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5 徐超;毕玉德;;面向自然语言处理的韩国语隐喻知识库构建研究[A];中国计算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9-2011)[C];2011年
6 靳希平;;沈有鼎论语言表达式的意义[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哲学对话与文化交流”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7 孙中原;;中国逻辑元研究的成果[A];“回顾与前瞻:中国逻辑史研究30年”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An Overview of Metaphor Research[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9 孙现瑶;付莉;;《人民日报》50年来文章标题的语言变化[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二辑)[C];2008年
10 袁娟;;隐喻认知推理机制的受制变量研究[A];重庆工程图学学会第十四届图学研讨会交流暨第二届CAD应用、CAI软件演示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腾;民族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语际语语用能力及其培养模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吴莉;转喻与话语的符号—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唐斌;《人民日报》中(1987-2007)农民工的话语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唐树华;有些隐喻为什么不可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张俊;对《红楼梦》中称呼语的所指和意图的研究:认知语用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施佳胜;经典 阐释 翻译——《文心雕龙》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于辉;汉语借词音系学[D];南开大学;2010年
8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9 赵庆灿;新理学与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张晓翔;汉传因明的传承与发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瑾;现代汉语认知称谓词的隐喻及转喻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孙霞;文化视角下《围城》中隐喻的翻译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刘德美;球赛新闻报道中战争隐喻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李瑞芹;英汉多义词“手”的认知研究及其对英语词汇教学启示[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张贺;汉语歌词中隐喻应用的认知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6 苏珊珊;俄汉语直线型空间维度词的对比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黄雪;俄汉语词汇理据性对比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黄姗姗;系统功能理论视阈下的“X是X”结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婧一;元代笔记分词理论与实践[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王斌;论品牌名称命名翻译[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福印;隐喻意义来源初探[J];福建外语;1999年03期
2 束定芳;隐喻的语用学研究[J];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学报);1996年02期
3 范文芳;隐喻理论探究[J];山东外语教学;1997年01期
4 林书武;《隐喻:其认知力与语言结构》评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年04期
5 朱一清;;《诗经·关雎》“流”字新解[J];文学评论;1980年06期
6 郑光复;是比喻还是类比?——《劝学》论证特点质疑[J];修辞学习;2003年03期
7 宋耀武,白学军;有意遗忘中认知抑制机制的研究进展[J];心理科学;2003年04期
8 周榕,黄希庭;隐喻理解加工机制的研究[J];心理学动态;1999年03期
9 杨丽霞,陈永明;抑制机制研究的新进展[J];心理学动态;1999年04期
10 周治金,陈永明,杨丽霞;语言理解中抑制机制的研究概况[J];心理科学进展;2002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先焜;论比喻推理[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年01期
2 吴益民;试论比喻推理的本质及形式[J];江西社会科学;1990年03期
3 蒋以璞;珠联璧合 妙笔生辉——从毛泽东的应用范例看比喻推理[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4 林涛;比喻推理及其在写作中的运用[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5 王金华;;试论比喻推理[J];河池学院学报;1992年02期
6 王金华;;试论比喻推理[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01期
7 马学梅;;略论类比推理和比喻推理[J];语文学刊;2010年19期
8 谢根成;试论鲁迅运用比喻推理的艺术[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3期
9 徐瑾;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谈反驳论证中的比喻推理[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年03期
10 丁永强;;反事实假设复句的逻辑分析[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向东;袁正校;;交际意图——语用推理的目标[A];2000年逻辑研究专辑[C];2000年
2 殷建芬;;让比喻之花灿烂绽放——浅谈比喻的作文教学功能[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3 喻禾;;论比喻句中的焦点标记词“像”[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李斌;于丽丽;石民;;基于CRF的汉语动词“像”的比喻义识别[A];第四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5 李燕芳;;从关联理论看外交委婉语[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杨先顺;;论Gazdar的潜隐涵理论——语用推理系列研究之一[A];1996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6年
7 何向东;袁正校;;再论语言逻辑的对象及研究方法[A];逻辑今探——中国逻辑学会第五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6年
8 姜琳;;古典及新格莱会话隐含理论[A];1998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8年
9 邹崇理;;语用交际图式的情境语义学描述[A];逻辑、语言与思维——周礼全先生八十寿辰纪念文集[C];2001年
10 刘根辉;李德华;尉迟治平;;形式语用学研究状况与展望[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永海;[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2 河南睢县回族高级中学 张红梅;[N];学知报;2011年
3 上饶市一小 胡风华;[N];上饶日报;2011年
4 武汉市新洲区阳逻第一中学 黄建恒;[N];中国教育报;2003年
5 刘灵芝;[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6 宁爱莲;[N];中国教师报;2003年
7 罗民;[N];中国教师报;2003年
8 戴本刚;[N];中国教师报;2003年
9 深圳商报记者 邓小群;[N];深圳商报;2003年
10 沈同根 黄颂翔;[N];文汇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胡健;逆证推理与言语理解[D];复旦大学;2003年
2 李勇忠;语言转喻的认知阐释[D];复旦大学;2004年
3 李淑静;If条件句与常规关系[D];河南大学;2005年
4 杨翠;语言学中的预设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5 李剑影;现代汉语能性范畴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6 杨子;言语交际的关联优选模式及其应用[D];复旦大学;2008年
7 周福娟;指称转喻:词汇语义的认知途径[D];苏州大学;2009年
8 陈鸿瑶;现代汉语副词“也”的功能与认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焕香;汉英双重否定范畴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学梅;比喻推理探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2 谭美琴;汉泰语比喻句中动物词的不同文化内涵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3 周捷;潘向黎作品比喻研究[D];漳州师范学院;2012年
4 任俊英;论语言交际与语用推理[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孙维浠;论语境与语用推理[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刘丽;溯因推理与语用推理[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周花;毕淑敏散文比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8 叶云杉;比喻研究述评[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李文霞;语用推理的形式化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10 蔡明媚;溯因认知对语用推理的作用[D];东华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比喻推理探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974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197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