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逻辑论文 >

逻辑填空辨析方法_《上海社会科学院》2011年硕士论文

发布时间:2016-12-03 08:53

  本文关键词:言意之辨的逻辑语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1年

言意之辨的逻辑语境

李奕争  

【摘要】:魏晋时期的“言意之辨”是魏晋玄学的核心论题之一,推动了一个时代的哲学、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的发展。在包含了名与实、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问题的辩论中,主要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是以王弼为代表的“言不尽意论”,一是以欧阳建为代表的“言尽意论”。本论文以王弼和欧阳建为代表,对他们在“言意之辨”中的主张进行比较和考察,并探讨魏晋时期的“言意之辨”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一般说来,言指语言、文字,意指思想认识,在这个意义上,“言意之辨”可以理解为探讨人凭语言文字能否把握事物的现象、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也就是能否用语言文字把人的认识表达出来。“言意之辨”包含着两个基本的问题:一是人是否具有完全认识能力的问题,即人是否能否把握事物的现象、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二是对人的认识的表达问题,即人能否使用语言文字把认识表达完整。这其中又暗含着辩论双方以何种名实观和正名观为前提的选择。在对第一个问题的探讨上,王弼既注意到了人认识事物过程的复杂性,曲折性,他既看到了人认识能力非至上性的一面,又看到了至上性的一面,但更关注非至上性的一面;而欧阳建则更强调人认识能力的至上性,他认为人对事物的认识几乎是一次完成的,不但可以认识事物的现象,而且可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考察方法上,王弼主要运用了体悟、直觉的方法,而欧阳建则在其论述中运用逻辑论证的理性方法。在第二个问题上,王弼看到了语言符号的相对性和局限性,认为世界上存在着不能用名、言表达的东西,如人的精神境界与信念信仰既不能完全用语言表达的,也无法用逻辑的方法证明。也就是说王弼已注意到了通常被人们所忽略的语言与其所表达的思想之间的存在差别和矛盾的问题,他把语言和思想的关系看成是一种动态的充满矛盾的活动过程。欧阳建则从名与物、言与理的统一出发,忽略了言与意相矛盾的一面。他肯定了“名”在认识、辨别事物上的重要性,肯定了通过逻辑认识理性地把握客观事物的可能性,坚决认为人们可以用言(名)来反映客观世界,可以运用逻辑思维达到客观真理。 魏晋时期的“言意之辨”对当时以及后代中国思想界在语言与思维方面的影响很大,有学者曾评论说,“该学说如Occam's razor,以利刃尽削除汉人学问之芜杂”2。“言意之辨”使得思维突破有限和具体,走向无限与抽象。也正是这场大辩论,展现并提高了魏晋人的思辩水平和审美思维能力,对后世哲学、文学、艺术等诸多方面也有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B81-09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关英菊;魏晋言意之辨的现代诠释[J];长白学刊;1997年03期

2 孙中原;;墨家辩证思维方法论[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3 孙中原;;言意之辩的逻辑哲学意义[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4 孙中原;;传统推论范畴分析——推论性质与逻辑策略[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5 郑伟宏;论因三相[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2期

6 郑伟宏;;因明概论[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03期

7 贾占新;言意之辨与魏晋学术的分流(上)[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8 高华平;“言意之辩”与魏晋文学理论的新成就[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9 周山;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系统探索──《社会研究方法导论》评介[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10 余卫国;“言意之辨”与中国传统哲学[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以启;;关于诠释学理论中若干基本问题的探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2 王浩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生性动力机制的概念诠释[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3 刘志刚;彭启福;;王弼“得意忘言”思想的诠释学意蕴[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4 孙显元;实践唯物主义视野中的物质[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5期

5 何仁富;维特根斯坦的“图式说”与尼采的“透视论”——兼论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对哲学的主题转换[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6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7 刘良琼;惠施逻辑思想评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8 杨国平;《物不迁论》义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9 张志伟;说不尽的康德哲学——兼论哲学史研究的几个方法论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10 陶清;;自然观:庄子与怀特海比较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兰辉耀;;庄子技术观的伦理精神及其现代价值[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2 蒋国良;;美的本质新论[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陈建国;;发生认识论与哲学创新——少年哲学家[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年

4 梁迎春;;论鲁迅杂文中的理解诉求[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靳凤林;;古希腊城邦自治型社会治理模式与美德伦理[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6 ;汉语否定词的“实质”与演变[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7 欧阳国华;;基于分子生物学的快感人假设论纲[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二部分)[C];2005年

8 马赛;;后期墨家名实观初探[A];“回顾与前瞻:中国逻辑史研究30年”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孙中原;;中国逻辑元研究的成果[A];“回顾与前瞻:中国逻辑史研究30年”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杨武金;;中西逻辑比较研究的意义、原则和基本内容[A];“回顾与前瞻:中国逻辑史研究30年”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8 范江涛;驳杂与务实:《抱朴子外篇》政治思想新研[D];南开大学;2010年

9 王伟;《吕氏春秋》体道和治道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姜宁;《春秋》义疏学研究(南北朝—唐初)[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珊珊;马克思实践本体论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苏红;论绘画中的“儿童画”情结[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4 符超翔;法律史中的“阐释”与“史料”[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肖艳;文学翻译中的误译问题[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邓岚;《苏菲的世界》:多面体折射下的人生呈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金生伟;竞技篮球运动表演艺术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孙继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现代人格教育[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肖劲舟;马克思和谐理论视角下中道思想的当代价值[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李慧;佛教对刘勰及其《文心雕龙》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卫国;论中西形而上学本体论及其特征[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2 徐盛桓;含意本体论论纲[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7年01期

3 凌海衡,方汉泉;不可言说的言说——试论西方现代诗人对语言乏力的反应[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9年05期

4 杨国荣;儒家的形上之思[J];浙江学刊;2004年04期

5 向世陵;“性与天道”问题与宋明理学分系[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6 郑家栋;走出虚无主义的幽谷——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后现代主义辨异[J];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01期

7 高清海;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特质及其价值[J];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01期

8 杨国荣;中国哲学研究的四大问题[J];哲学动态;2003年03期

9 金岳霖 ,钱耕森;中国哲学[J];哲学研究;1985年09期

10 曾祥云;我看中国逻辑史研究的对象和方法[J];哲学研究;1992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协立;“言意之辨”:语言的局限性与文学的重要性[J];文史哲;1994年02期

2 纪秀生;从古代的“言意之辨”看语言的局限[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3 李瑞明;玄佛“言意之辨”对中国诗学的影响[J];泰安师专学报;2000年01期

4 关英菊;魏晋言意之辨的现代诠释[J];长白学刊;1997年03期

5 刘晔;言象结合对意义空间的拓展——论中国传统诗画的融合[J];艺术百家;2004年06期

6 何二元;;言象意的世界——试论中国古代文论系统[J];杭州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03期

7 张强;从象到意再到言意之辨[J];文艺理论研究;2003年02期

8 陈小妹,龚举善;中国古典诗学“言意之辨”的美学生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9 杨维娜;;“无言”之美——试论“言意之辨”的美学取向[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10 刘崇中;言意之辨与现象学文论的语言论述兼文化探源[J];外国文学研究;199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陶新民;;魏晋审美观与李白诗歌[A];李白学刊(第二辑)[C];198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桂钿;[N];光明日报;2007年

2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 朱汉民 周之翔;[N];光明日报;2009年

3 邢贲思;[N];学习时报;2002年

4 王一川;[N];文艺报;2003年

5 上海同济大学文法学院 刘强;[N];光明日报;2008年

6 栾栋;[N];光明日报;2006年

7 杨亮;[N];光明日报;2007年

8 彭永捷;[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9 麻天祥;[N];学习时报;2001年

10 梅墨生;[N];美术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孟庆丽;试论先秦时期中国古代言意观的建构和“言意之辨”的滥觞[D];苏州大学;2002年

2 洪千里;普遍性的追寻[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3 王忠;中国传统创造思想论纲[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4 冯若春;“他者”的眼光——论北美汉学家关于“诗言志”、“言意关系”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5 刘涛;钱锺书语言本体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晓立;魏晋言意之辨方法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李奕争;言意之辨的逻辑语境[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1年

3 邵冰华;文艺学视域的“言意之辨”[D];河北大学;2009年

4 姚瑶;魏晋玄学言意之辨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5 张慧;王弼“言意之辨”的探析[D];四川大学;2004年

6 陈哲;王弼“言意之辨”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7 刘丹;《文心雕龙》“情采”论之阐释[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8 孟庆雷;论钟嵘“滋味说”的文化底蕴[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9 胡娟;儒道玄诗学的诗性语言观辨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10 王吉凤;《乐记》美学思想研究[D];青岛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言意之辨的逻辑语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028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2028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75a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