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日用逻辑学──“或”一词的用法及其推理
本文选题:词的用法 + 逻辑学 ; 参考:《人文杂志》1998年03期
[Abstract]:......
【分类号】:B8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春山;教学经验点滴—背诵[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80年02期
2 吴慧宏;Hereto,thereto一类词的用法和翻译[J];上海科技翻译;1986年03期
3 吴习之 ,吴方之;英语限定词;英语普通名词前冠词的用法——《英语综合语法》之续[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6年03期
4 龚美媛;名词替代词one和that的用法[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8年S1期
5 武宏志;丁煌;;被埋没的里程碑:怀特莱关于谬误的理论[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04期
6 郑立群;;中国古代逻辑中的谬误论[J];思维与智慧;1991年02期
7 吴俊明;;“多义”与“歧义”简说[J];思维与智慧;1992年05期
8 张桂琴;法语devoir—词的用法及相对应的英语表达形式[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S1期
9 李全申;浅谈But句的翻译[J];中国翻译;1994年01期
10 翟兵;MAЛO一词的用法[J];俄语学习;199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闵龙华;;试论中型语文词典应有的功能[A];中国辞书论集1999[C];1999年
2 史彩玉;马桂菊;;高中英语教学中词汇的教与学[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3 舆水优;;通过常见语法错误来看处所词的用法[A];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0年
4 谢茹;;试析三个不同的“来”[A];语言学论文选集[C];2001年
5 黄展骥;;批判西方的“歧义谬误”——评布莱克、柯皮、巴克尔、唐斯的观点[A];2001年逻辑研究专辑[C];2001年
6 雷焕章;;在甲骨文中“兹”与“之”不同的用法[A];夏商周文明研究·六——2004年安阳殷商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黄展骥;;“歧义”及其相关“谬误” ——批判西方学者的“歧义谬误”观点[A];逻辑与认知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8 黄展骥;;“歧义”及其相关“谬误”——批判西方学者的“歧义谬误”观点[A];2004年逻辑研究专辑[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潘峰;汉语辞书中的另类[N];中国教育报;2000年
2 宋玉柱;“年青”与“年轻”[N];光明日报;2000年
3 王爱红;语文工具书的新亮点[N];中国教育报;2002年
4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顾曰国;学会正确使用《现代汉语词典(汉英双语版)》[N];中国教育报;2003年
5 黄长著;词语翻译标准化管见[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6 买欣全;轻轻松松学英语[N];中国审计报;2003年
7 本报通讯员 龚怡;高考说明有变 凸显北京特色[N];光明日报;2003年
8 邓春华;何谓CFO—首席财务官?[N];经济日报;2003年
9 卓厚宝;易混虚词误用例析[N];中国教育报;2004年
10 朱晓炜;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N];甘肃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阚绪良;五灯会元虚词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2 张桃;宁化客家方言语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DAO THI HA NINH(陶氏河宁);对N/NP+L中L的考察[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年
2 黄瓒辉;时间副词“总”和“一直”的语义、句法、语用分析[D];暨南大学;2001年
3 张利芳;摹状词理论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4 王群;《醒世姻缘传》副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5 李小芳;临县三交话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6 齐瑞霞;《淮南子》副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7 顾海芳;《镜花缘》语言现象散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8 王飞华;《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中的语气词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2年
9 周彩莲;现代汉语数词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10 姜蕾;《儒林外史》所体现的江淮方言语法和词汇现象[D];苏州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0611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2061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