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范式与中国现代时期的因明研究
[Abstract]:Yiming is one of the five Ming dynasties of Indian Buddhism. Its spread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 are divided into Han and Tibetan. The traditional logic of the Han Dynasty is used as the reference frame in the study of InMing in the modern period of China, which has been influenced to this day.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equality of civilization, the study of Inmin, the methodology of Buddhist philosophy, should return to Indian culture.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
【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逻辑东渐与中国文化》(批准号:20070420147)
【分类号】:B81-0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希军;角色冲突:胡适思想多歧性的一个社会学解释[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2 徐道彬;;徽州朴学成因的地域性解读——以戴震为中心的考察[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3 徐道彬;;戴震“西学中源”思想探讨[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4 姜红;;“想象中国”何以可能——晚清报刊与民族主义的兴起[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5 王天根;《天演论》版本时间考析两题[J];安徽史学;2005年03期
6 武锋;;清代学人论《抱朴子》[J];安徽史学;2007年02期
7 叶建;;20世纪前半期新旧史学关系论争的综述[J];安徽史学;2008年01期
8 王飚;“人”的觉醒对传统文学原则的挑战——论龚自珍文学思想的近代意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9 章征科;;清末民初知识分子趋新意识的成因及特点[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10 李发亮;;《楚辞》美学意蕴管窥[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保传;社会与学术:黄宗羲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转型[D];西北大学;2010年
2 徐晨;盛宣怀近代化思想与官督商办模式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张栋豪;中国逻辑史方法论在近代的演变[D];南开大学;2010年
4 冯棣;巴蜀摩崖建筑文化环境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5 田旭东;20世纪中国古史研究主要思潮概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6 陈义海;对明清之际中西异质文化碰撞的文化思考[D];苏州大学;2002年
7 李凯;儒家元典与中国诗学[D];四川大学;2002年
8 侯怀银;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发展问题的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9 徐东来;唯识学“转识成智”理论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10 周建忠;屈原考古新证[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见平;;海报艺术和柏林“中国现代海报艺术展”[J];艺术·生活;2002年02期
2 ;迎大运·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丹青世界——中国现代工笔女性画家22人作品展 当代工笔具有代表性的女画家作品的首次集中展示[J];美术;2011年06期
3 张艳;;浅谈中国现代插画的发展及应用[J];价值工程;2011年19期
4 淮芳;;周叔迦的因明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年03期
5 韩绪;;柏林“中国现代海报艺术展”亲历记[J];艺术·生活;2002年02期
6 康香阁;;方立天教授[J];邯郸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7 熊璐;;佛家抽象思维指导中国现代佛教艺术创作的方向[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28期
8 刘毅青;;思想史的意义与经验感受的张力——中国现代美学研究的两维拓展[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9 ;封面释义[J];写作;2011年12期
10 ;张领军绘画作品欣赏[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姚南强;;因明研究四十年述要[A];因明研究[C];1990年
2 丁彦博;;略论因明正理的现代意义[A];因明论文集[C];1980年
3 石村;;因明二问[A];因明论文集[C];1980年
4 ;绝学相期同发越,冥探正理报明时(前言)[A];因明新探——首届因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3年
5 虞愚;;因明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A];因明新探——首届因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3年
6 方立天;;佛教:科学之友[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4集)[C];2009年
7 郑伟宏;;陈那新因明喻体的逻辑形式[A];1995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5年
8 ;汉文、日文因明书目[A];因明新探——首届因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3年
9 巫白慧;;国外因明学研究[A];因明研究[C];1990年
10 刘培育;;序[A];因明研究[C];199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颖;儿童精进班:将佛教哲学融入生活教育[N];中国企业报;2010年
2 方立天;我的治学之路[N];光明日报;2010年
3 刘好光;人生可以尽在自己掌控[N];中国教育报;2010年
4 沈庆达;系列邮票展现中国现代科学家的风采[N];中国集邮报;2011年
5 中国社科院哲学所 刘培育;抢救因明绝学[N];光明日报;2010年
6 散木;透过“文存”镜照中国现代出版文化[N];中华读书报;2011年
7 张明星;大力实施二次创业 打造中国现代药都[N];河北日报;2009年
8 向敬之 岳麓书社;知识分子的国家使命[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陈菁霞;刘康:割舍不去的中国情怀[N];中华读书报;2010年
10 李艳辉;中国佛教哲学研究的重大进展[N];光明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汤铭钧;陈那、法称因明的推理理论[D];复旦大学;2010年
2 王天红;中国现代新诗理论与外来影响[D];吉林大学;2011年
3 王帆;张载哲学体系[D];山东大学;2007年
4 李小花;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对科学的影响[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5 熊韦锐;正念疗法的人性论迷失与复归[D];吉林大学;2011年
6 张云江;大乘佛学的融摄与超越[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7 彭肜;中国佛教艺术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8 王丽洁;《妙法莲华经》的一乘思想及其文学特征[D];复旦大学;2005年
9 桑大鹏;三种《华严》及其经典阐释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10 康振栋;竺法媤翻译佛经词_Y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剑鸣;明真法师佛教哲学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周叶君;论陆九渊对佛教哲学的融摄[D];安徽大学;2004年
3 张瑾;近百年汉地因明研究方法述评[D];燕山大学;2012年
4 罗珍生;佛教法性思想的演变[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5 张明杰;论中国现实主义油画的时代性[D];湖北美术学院;2011年
6 钢特木尔;《十善福白史册》的逻辑思维与佛教哲学思想[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7 曾蔚;和谐生态,从心开始[D];复旦大学;2009年
8 李福兰;佛教哲学中的伦理思想[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9 严珂;梁启超佛学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10 王福芹;古代中韩佛教哲学中的圆融思想及其现代意义[D];延边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2737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2273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