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辩理论在俄罗斯的研究现状及评述
[Abstract]:In the past twenty or thirty years, the research of argumentation theory has developed very rapidly in the West. The relevant studies involve philosophy, formal logic, non-formal logic, linguistics, conversational analysis, rhetoric, verbal communication, psychology, political science and so on. Many schools of thought were formed. Russian scholars main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ogic and rhetoric to study the debate, compared with the West, there is still a certain gap in theory.
【作者单位】: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一系
【分类号】:B81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光友;隐喻研究面面观[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年07期
2 邓亚雄;《伊利亚特》中的史诗明喻及其影响[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3 吴礼权;中国修辞学:走出历史偏见和现实困惑[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4 朱玲;“修辞立其诚”:中国早期修辞理论的核心——兼与古希腊修辞理论比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5 李鑫华;博克新修辞学对立认同说与对照辞格认知意义探析[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6 潘世松;不同年龄段语用主体语体划分的学科基础[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7 方伟琴;修辞隐喻、认知隐喻和语法隐喻[J];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8 郭焰坤;诗性与理性——亚里士多德《修辞学》与中国传统修辞学理论形态比较[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9 王志伟;英语双关手段简论[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10 马正平;非构思写作学宣言——后现代主义之后当代写作学观念、原理与方法(下)[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安军;科学隐喻的元理论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2 连晓霞;《金光大道》:政治意识形态规约下的文学话语[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3 林大津;跨文化言语交际:互动语用修辞观[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4 董育宁;新闻评论语篇的语言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5 蒋保;演说术与雅典民主政治[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庆冰;汉语政治话语中的概念隐喻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2 朱美华;论世纪之交的无厘头文化与戏仿文学[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3 华进;新闻叙事语法论[D];湘潭大学;2007年
4 张威;伯克新修辞语篇分析模式的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7年
5 赵博颖;得体性在饭店服务语言中的体现[D];黑龙江大学;2007年
6 关人杰;隐喻的文化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7年
7 林琳;亚里士多德《修辞学》术语翻译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8 郑志明;从修辞的角度重新思考法庭辩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9 江化林;金圣叹修辞化评点探讨[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10 张晓枫;对几种常用汉语修辞格的认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质文;试说区分证明与论辩的意义──读《证明的论证与论辩的论证》[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3期
2 陈克守;三大古典逻辑论辩理论比较[J];齐鲁学刊;1997年01期
3 金文伟;墨子、孟子、荀子论辩理论简论[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1998年01期
4 樊明明;论辩理论在俄罗斯的研究现状及评述[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5 曾祥云;因明:佛家对话理论[J];世界宗教研究;2003年02期
6 武宏志;批判性思维与逻辑教育教学[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7 武宏志;关于批评性论辩文献翻译的若干问题——与张树学先生商讨[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01期
8 李延梅,武宏志;非形式逻辑或论证逻辑:解释论证的策略[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9 张晴;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逻辑史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10 熊明辉;;语用论辩术——一种批判性思维视角[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武宏志;;非形式逻辑或论证逻辑:相干性[A];第一届全国非形式逻辑与法律逻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周安平;;女性思维与法律思维[A];第一届全国非形式逻辑与法律逻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陈波;;从《哲学逻辑手册》(第二版)看当代逻辑的发展趋势[A];小康社会:文化生态与全面发展——2003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4 武宏志;;逻辑教科书的新视角和新面貌——沃尔顿新教科书《批判性论辩原理》评介[A];第二届海峡两岸逻辑教学学术会议专辑[C];2006年
5 赵艺;;论语用论辩理论的课堂教学实践[A];第二届海峡两岸逻辑教学学术会议专辑[C];2006年
6 苏向荣;;论政策过程论辩转向的逻辑意义[A];第二届海峡两岸逻辑教学学术会议专辑[C];2006年
7 晋荣东;;协商民主与论辩理论[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本文编号:24151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2415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