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逻辑论文 >

名家思想再探

发布时间:2019-02-28 09:09

[Abstract]:......
【作者单位】: 河北大学政法学院
【分类号】:B81-09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德勇;论毛泽东早期哲学思想及其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中的地位[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2 沈跃春;冯友兰对“大全”悖论的消解[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3 刘静芳;中国哲学的合法性——从冯友兰到张岱年[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4 郭淑新;神秘主义:一种哲学的“境界”和“方法”——论冯友兰对神秘主义的诠解[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5 谢树放;;试谈儒家之中、仁、和及三者关系[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6 王成华;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教学改革刍议[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7 刘刚;;诠释论视阈中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观[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8 余秉颐;;现代新儒家文化哲学的核心理念[J];安徽史学;2010年06期

9 张晓峰;;浅谈人性论对先秦法律思想的影响[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10 朱德超;许晓琼;;心理和谐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如松;;3000年来的中国人类生态观[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一)[C];1991年

2 孙烨;;“天”与“神”——从宗教的根源比较中国与古希腊文明[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3 张静互;;孟子“礼”概念的三重含义——作为“门”、“心”、“人伦”的“礼”与其教育内涵[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史晓宇;;浅议《论语》对党员干部素养的启示[A];孔学研究(第十五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五次暨海峡两岸第八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苗天德;;王徵(1571—1644)——机械发明家,中西科技文化交流的先驱,中国历史上著书介绍西方力学的第一人[A];第三届全国力学史与方法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马作武;;孔子杀少正卯考论[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7 陈方刘;;论推动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中国化[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8 张琳;;无意识传承与有意识改造——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对毛泽东及其哲学思想的影响[A];毛泽东与20世纪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上)[C];2006年

9 石玉亭;曹闻民;;论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传统文化基础[A];“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何晓明;;学术理路与史学生态[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江涛;驳杂与务实:《抱朴子外篇》政治思想新研[D];南开大学;2010年

2 王晓雪;先秦兵家治国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4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谢华;《长物志》造园思想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6 李乐;宋代书籍编辑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7 朱秀敏;建安散文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华;《洪范》与先秦思想[D];吉林大学;2011年

9 刘翔;汉字生成系统构建探索[D];西南大学;2011年

10 徐伟;超越与救赎:神秘主义精神气质与中国近代政治思想[D];浙江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鑫;清代以来恩施市城镇景观演变解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李彬;舞龙快乐合作式教学模式在上海市部分中学课外体育活动中开展的实验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田斌;儒家文化与中国国家形象重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王经芹;中西义利观及其对外交政策影响的比较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谭卓华;从桃花源到浣花溪——杜甫对陶渊明精神家园的守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谷李炜;包装设计中书法应用之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7 周广福;张载道德境界观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超;当前我国考试舞弊现象社会透视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侯圣洁;自由飞翔的灵魂[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10 薛红亮;和谐社会人的发展的主体性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左立;先秦名家辨析[J];河南社会科学;2004年05期

2 徐阳春;名家的论辩实践与中国古代辩学[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96年02期

3 周山;汉书一锤难定音──近现代关于“名家”的争论[J];学术季刊;1996年04期

4 高崇会;邓析的“两可”辩讼逻辑思想[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5年06期

5 舒恒杞;尺棰论辨源[J];怀化学院学报;1993年01期

6 李顺万;邓析逻辑思想评析──兼与胡国义先生商榷[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7 董英哲,江向东;“名家”界说新议[J];社会科学;2000年12期

8 杨树森;中国逻辑史的开创者是孔子而不是邓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6期

9 赵纪彬;《释一二》之六——从惠施的“合同异”到公孙龙的“离坚白”[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04期

10 谷振诣;“两可之说”与以毒攻毒的反驳方法[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金勇;;先秦名家教育思想初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刘宝才;;论公孙龙辩学的创新精神[A];赵国历史文化论丛[C];1987年

3 郭桥;;名家辩术体系探讨[A];逻辑今探——中国逻辑学会第五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6年

4 郭桥;;温公颐研究中国逻辑史的原则和方法[A];逻辑研究文集——中国逻辑学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5 王左立;;公孙龙的名实观[A];1996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6年

6 刘利民;;公孙龙认知语言学思想的理性主义倾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7 周山;;近现代名家研究得失谈[A];“中国名辩学与方法论研讨会、道家与西方研讨会、冯友兰哲学思想研讨会”优秀论文精选[C];1998年

8 周山;;因明与名辩[A];因明新探——首届因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3年

9 王左立;;《指物论》浅解[A];逻辑今探——中国逻辑学会第五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6年

10 周云之;;略论惠施的逻辑思想[A];中国逻辑思想论文选(1949—1979)[C];198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江向东;“名家”界说献议[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2 叶新火;邓析与中国古代讼师现象[N];人民法院报;2003年

3 河北省正定县人民法院 赵素华 程计山;邓析“因胜而胜”诉讼的启示[N];人民法院报;2011年

4 明辉;邓析:古代中国的职业法律人[N];人民法院报;2007年

5 李超元;庄子语穿“大葫芦”[N];天津日报;2004年

6 本报记者 梅隆;农作新品惠施山区农民[N];农民日报;2003年

7 陈洪杏 天津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探取名家语言自觉之真诣[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环保苏州 美丽家园惠施百姓子孙[N];江苏经济报;2005年

9 镇江新区实验小学 吕峗;敬畏孩子成长的规律[N];镇江日报;2010年

10 笑一;理性的博弈与感性的共舞[N];中国房地产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赵炎峰;先秦名家哲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刘利民;在语言中盘旋[D];四川大学;2007年

3 刘魏荣;《公孙龙子》的语言逻辑和本体论思想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0年

4 王加良;中国“类”范畴的发展与演变研究[D];南开大学;2012年

5 陈荣庆;荀子与战国学术思潮[D];西北大学;2007年

6 吴保平;韩非刑名逻辑思想的渊源及演进历程研究[D];南开大学;2012年

7 卢芸蓉;伍非百名学研究探略[D];湘潭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守煜;惠施逻辑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2 段海宝;《庄子》书中的先秦诸子形象[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3 汪培;《庄子·天下》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张颖;中美律师制度比较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5 谢国利;梁启超的庄子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杨飞;温公颐墨家逻辑研究初探[D];河南大学;2007年

7 夏鹏鹏;先秦名家论辩思想探析[D];南京大学;2011年

8 张瑜;庄子与惠施之争[D];青海师范大学;2009年

9 李巍;名实与指物[D];兰州大学;2008年

10 司季勤;重新解读中国先秦逻辑中的概念理论[D];贵州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4316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24316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a11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