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逻辑论文 >

归纳推论—演绎推论的不对称性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表现

发布时间:2019-05-16 08:20
【摘要】:归纳推论—演绎推论的不对称性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会做出较多的归纳推论,而较少做出演绎推论,但这种社会推论倾向亦受到了文化及语言的影响。本研究目的是检验该现象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表现。采用Maass等人提出的研究范式,在一个实验中同时引发被试做出归纳和演绎两种推论,使用特别选取的特质形容词和相应的行为信息,用录音呈现实验材料。因变量为:(1)正确再认实际呈现过的材料;(2)正确拒绝没有呈现过的材料;(3)虚报没有呈现过的材料;(4)从已呈现的材料中做出推论的数量。统计被试做出各类反应的次数及反应时间。结果表明,中国被试并没有表现出对归纳推论的偏向,研究讨论了这一现象的文化影响。
[Abstract]:The asymmetry of inductive inference and deductive inference means that people will make more inductive inferences and less deductive inferences in social communication, but this tendency of social inference is also influenced by culture and languag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test the performance of this phenomenon in the context of Chinese culture. Using the research paradigm proposed by Maass et al., the subjects were induced to make two inferences at the same time, using specially selected idiosyncratic adjectives and corresponding behavior information, and the experimental materials were presented by recording. The dependent variables are: (1) correct recognition of the material actually presented; (2) correct rejection of the material that has not been presented; (3) false representation of the material that has not been presented; (4) the number of deductions from the presented material. The number and time of all kinds of reactions were coun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hinese subjects do not show a bias towards inductive reasoning, and the cultural influence of this phenomenon is studied and discussed.
【作者单位】: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新乡医学院心理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应用实验心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基金】: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7-QN-012项目 新乡医学院科技计划2007YJA54项目的资助
【分类号】:B8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廖全明;黄希庭;;自发特质推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2 朱新秤,焦书兰;国外关于自发特质推理的研究综述[J];心理学动态;1998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必华;;中学生自我概念的结构与发展特点[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 王建中;;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实证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李建伟;胡凌燕;;中国大学生“君子人格”的培养路径初探[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年05期

4 李建伟;胡茜;胡凌燕;;中国大学生心目中的“小人”人格结构初探[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年10期

5 罗茂嘉;王庆;;玉树灾区藏族中学生心理复原力与人格的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10期

6 陈建文;卢忠耀;;大学生的压力应对人格结构——基于中国人人格结构的形容词量表(QZPAS)的结果[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0年02期

7 陈小华;;大学生人际关系满意感相关因素研究[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9年07期

8 刘林沙;;当代广告人物的诉求特点研究[J];当代传播;2006年01期

9 彭小哲;;从对艺术歌曲的赏析分析中西方音乐审美差异[J];大家;2011年24期

10 宋新国;乔富胜;欧阳仑;;中国心理学的现状与展望[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6年2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宋广文;董琛;张芳;;大学生对鲁、豫、沪、黑四地人口性格特征刻板印象的内隐观探究[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CPSH2011)[C];2011年

2 张达君;;拯救我们的精神:中国法官的尊重与自我实现需求[A];建设公平正义社会与刑事法律适用问题研究-全国法院第24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上册)[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晓明;主体幸福感模型的理论建构[D];吉林大学;2011年

2 邵二辉;西南少数民族和谐人格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张金荣;3-12岁儿童人格的结构评定及其发展特点的追踪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立皓;中德大学生智慧隐含理论的跨文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 陈卫;孔子的人格[D];吉林大学;2011年

6 郑海燕;类别特征的相似性与竞争性对特征推理的影响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

7 许思安;汉族、壮族、蒙族、纳西族人格结构的比较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

8 张永红;企业中层管理者时间管理倾向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9 陈永进;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的目标定向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10 沐守宽;美德形容词评定量表的建立及其应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左连跃;工科院校文科生人格特征、自我效能感和专业承诺的关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贺蕾;基层公务员独立型行政人格的建构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3 郑丽君;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格塑造功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4 林忠章;福建省中等师范教育发展历程和经验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5 何冬锦;新手型公务员胜任力模型与人格因素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珂珂;医务人员工作敬业度的初步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苹平;大学生神经质问卷的编制及其与身心健康的关系[D];西南大学;2011年

8 侯书伟;基于候选人面孔的特质推理预测竞选结果[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9 宫殿坤;中国人的面相初探:效应和类别[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10 郑丽;情绪性信息的重复启动效应[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朱新秤,焦书兰;国外关于自发特质推理的研究综述[J];心理学动态;1998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沛;张国礼;;社会认知对于归因理论与研究发展趋势的影响[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刘慧玲;余林;;学业不良儿童社会信息加工研究述评[J];中国特殊教育;2007年01期

3 汪瑜;;基于心理学的人性观研究综述[J];科技信息;2010年30期

4 耿晓伟,郑全全;自我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5年01期

5 马川;李晓文;;性别同一性的形成及研究角度发展[J];心理科学;2007年02期

6 李妍;贾林祥;;试析心理理论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12期

7 李志勇;;内隐记忆在社会认知领域的应用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8 王智;江琦;张大均;;网络成瘾者的启动效应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8年02期

9 陈莉;;从社会认知的角度浅议信任文化生成[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10 刘电芝;马前广;杨会会;;农民工社会认知状况的调查研究[J];心理科学;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新波;李夫转;;社会认知中的相关性维度与有意遗忘现象[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郭力平;;焦虑、抑郁症状个体的社会认知特点研究[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3 罗跃嘉;;社会认知的脑成像研究[A];2005年中国神经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4 赵玉芳;;突发性群体事件的社会认知-行为模型探索[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王昕亮;;宗教信仰与心理治疗:社会认知的角度[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6 姚雪姣;武建芬;;基于幼儿“心理理论”发展的教育实践探索与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刘永明;贾林祥;;社会情绪发展及其调控对社会适应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朱丽雯;刘惠军;;儿童心理理论与社会性发展的相关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姚莉;邵智;赵斌;;整合疗法干预儿童孤独症社会认知的临床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贾林祥;;社会认知的理论研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心理学博士 岳晓东;翁美玲:自杀臆想让人间变阴暗[N];北京科技报;2006年

2 际平;相信办法总比问题多[N];中国信息报;2009年

3 赵凌;“人口准入”风波检视中国社会认知[N];南方周末;2005年

4 高斌;法商:一个亟待全社会认知的“热词”[N];检察日报;2006年

5 杨保众;让社会认知路政执法[N];中国交通报;2003年

6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博士 王俊秀;刘翔雕塑之争说明了什么[N];北京科技报;2005年

7 ;民营医院:“广告风”当休矣[N];医药经济报;2006年

8 ;让社会认知中国水利的窗口[N];中国水利报;2004年

9 记者  肖莹 刘蛟;破土迎春作秀京城[N];中国纺织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刘文硕;全球康:未来的认知之路[N];中国纺织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闫秀梅;自发特质联结的年龄特点、加工机制及其对外显特质判断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杜燕红;儿童特质理解发展的特点与教育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刘春琼;领域、背景与文化:社会认知领域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4 昌明;合作行为与经济学中的互补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5 刘晓红;初中生群体生活经验与社会认知的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冯夏婷;关于3-7岁攻击性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状况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杨值珍;冷战结束以来的中印关系[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8 李宗宏;形式和内容图式对中国英语学习者文本理解的交互影响[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9 李朝旭;社会判断的内隐和外显过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许光全;虚拟社会信任评价及管理机制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强;科层制组织层级交往的社会认知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2 朱玲;社会认知抑郁患者大脑两半球协同功能的实验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2年

3 王娟;Wilson病患者的社会认知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2年

4 赵凯;情感体验对社会认知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5年

5 王炳芳;大学生社会认知与心理健康相关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6 梁兰;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认知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7 张荣;论电视民生新闻与受众社会认知[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8 安秋玲;儿童对权威关系的认知发展初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9 薛君;社会政策支持与积极回应[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10 李安;工读生冲突责任判断与攻击行为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4781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24781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d70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