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逻辑论文 >

从逻辑到哲学:对公孙龙思想的解读

发布时间:2017-03-19 01:02

  本文关键词:从逻辑到哲学:对公孙龙思想的解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公孙龙的逻辑思想及其逻辑哲学。公孙龙的逻辑思想作为中国古代逻辑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的逻辑思想意义匪浅;它不仅引起了关于逻辑问题的广泛讨论,也推动了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向前发展。纵观中国古代逻辑发展的历史,似乎没有哪一个哲学家、逻辑思想家能够有意识的去建构完整的或相对完整的逻辑体系;而公孙龙在《公孙龙子》中集中系统的探讨了逻辑的问题,并且相对来说是比较完整和系统的,这实属不易;我们应该拿出极大的热情去探讨和研究它,这也正是笔者选取《公孙龙子》作为研究的初衷所在。 笔者首先做了解读前的准备工作,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 首先,分析了公孙龙思想的产生背景。这项工作主要是从公孙龙生活的大时代背景以及以《公孙龙子·迹府》篇为文本依托两个方而来展开的; 其次,对《公孙龙子》的非伪残真性进行了辨析;对《公孙龙子》除《迹府》篇外的五篇进行了重新的排序,顺序如下:《名实论》、《白马论》、《坚白论》、《通变论》以及《指物论》,并解释了排序对于解读的重要性;分析了《公孙龙子》的假物取譬、自然之名、离形而言名、问答体的文本特征。 存对公孙龙思想的深入解读上,笔者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 第一,分析了公孙龙的离形而言名的“正名实”的逻辑规则,具体包括“正名实”的“物其所物而不过”、“实其所实而不旷”、“位其所位”三条基本原则“以其所正,正其所不正。不以其所不正,疑其所正”的基本方法、“唯乎其彼此”基本标准以及宗旨等。 第二,论证了作为“正名实”典型个例的“自马非马”说的合理性,一方面按照公孙龙的逻辑语言进行了分析;一方面按照现代逻辑语言从概念的外延、概念的内涵以及语境方面来论证了“白马非马”的合理性;并且分析了概念因有逻辑限定而不同的具体表现。 第三,从感觉和抽象思维两个方面来论证了公孙龙的坚白石二以及坚白相离自藏的合理性,找到了概念逻辑区分的认识论根源;同时着重分析了公孙龙“自藏”与“相离”等术语的逻辑含义。 第四.分析了公孙龙概念的逻辑分类规则,主要从新的类概念与种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类概念划分的逻辑规则两个方面来展开;并且对“正举”与“狂举”的逻辑性质进行了分析。 第五.分析了公孙龙关于“指”与“物指”相互关系的逻辑哲学思想,解释了“指”与“物指”的含义,分析了“物”、“物指”与“指”三者的相互关系,并为公孙龙的逻辑哲学找到了思想上的渊源。 在文章最后,笔者分析了公孙龙的逻辑思想价值以及在当代的意义,重申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以及写作本文的必要性。
【关键词】:公孙龙 《公孙龙子》 逻辑思想 逻辑哲学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81-092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7
  • 绪论7-13
  • 研究背景7-8
  • 研究综述8-13
  • 第一章 公孙龙学说的时代背景13-16
  • 第二章 《公孙龙子》考辨16-25
  • 2.1 《公孙龙子》非伪书16-20
  • 2.1.1 学界关于真伪的几种观点16-17
  • 2.1.2 《公孙龙子》一书为真17-18
  • 2.1.3 《公孙龙子》的版本和注本18-19
  • 2.1.4 小结19-20
  • 2.2 《公孙龙子》的篇目排序问题20-22
  • 2.2.1 篇目排序的重要性20
  • 2.2.2 学界的几种排序20-21
  • 2.2.3 笔者的排序21-22
  • 2.3 《公孙龙子》的特征22-25
  • 2.3.1 假物取譬22-23
  • 2.3.2 自然之名23
  • 2.3.3 离形而言名23-24
  • 2.3.4 问答体24-25
  • 第三章 离形而言名的“正名实”的逻辑规则的提出25-30
  • 3.1 “正名实”的三条基本原则25-27
  • 3.2 “正名实”的基本方法27-28
  • 3.3 “正名实”的具体标准28
  • 3.4 名实不正的后果以及“名实正”的理想状态28-29
  • 3.5 “正名实”的宗旨29-30
  • 第四章 作为“正名实”典型个例的《白马论》30-34
  • 4.1 “白马非马”谨循“正名实”的逻辑规则30-31
  • 4.2 从概念外延方面来论证“白马非马”的合理性31-32
  • 4.3 概念因相与而产生内涵上的区别32-33
  • 4.4 概念因有逻辑限定而不同33-34
  • 第五章 为概念的逻辑区分找到认识论根源的《坚白论》34-39
  • 5.1 从感觉器官的各司其职上来说明“坚白石二”34-35
  • 5.2 从感觉上来分析坚白的相离自藏35-36
  • 5.3 从抽象思维上来分析坚白的相离自藏36-37
  • 5.4 抽象思维活动在概念逻辑区分中的作用37-38
  • 5.5 离是为了达到正名实的逻辑要求38-39
  • 第六章 提出概念逻辑分类理论的《通变论》39-43
  • 6.1 新的类概念与种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39-40
  • 6.2 类概念划分的逻辑规则40-41
  • 6.3 “正举”与“狂举”的逻辑性质分析41-43
  • 第七章 《指物论》阐明“指”与“物指”关系的逻辑哲学43-48
  • 7.1 “指”的含义43-44
  • 7.2 “物”不是“指”44-45
  • 7.3 “物指”不是“指”,只是具有“指”的“兼”的属性45
  • 7.4 “物”“指”“物指”三者的关系45-46
  • 7.5 《指物论》的思想渊源46-48
  • 第八章 公孙龙逻辑思想的价值与意义48-51
  • 8.1 公孙龙逻辑思想的价值48-49
  • 8.2 公孙龙逻辑思想在当代的意义49-51
  • 参考文献51-53
  • 后记53-5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蒙应 ,吴耀立;《公孙龙子》的逻辑价值及其地位[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4期

2 周学根;;公孙龙及《公孙龙子》[J];华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03期

3 刘体胜;;公孙龙《指物论》篇悬解[J];学术研究;2011年07期

4 庞朴;公孙龙诡辩哲学批判[J];文史哲;1963年04期


  本文关键词:从逻辑到哲学:对公孙龙思想的解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52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2552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6eb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