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经逻辑学之模态词分析
发布时间:2020-09-29 17:35
《墨经》是一部科学、系统的逻辑学著作,对《墨经》中模态词的分析问题,就是对《墨经》中部分常项的分析问题,因为模态词即模态命题中的逻辑常项。 本文分三大部分进行了论述: 首先,对墨经逻辑进行了诠释,对西方现代广义模态逻辑的发展作了简要论述,并重点介绍了模态词。 其次,文章用很大的篇幅介绍和分析了墨经逻辑中的“必”。第二部分先对主要模态词“必”从逻辑意义上进行划分,大致将其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必然,一类为必须。统计了墨经中出现的“必”的次数,并对其进行归类,列举了主要的经文作为例句,对其中有疑问的解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另外这一部分也对道义逻辑进行了介绍并陈述了自己的观点。 最后,细致并尽量广泛地介绍了《墨经》中出现的其他模态词,分别指出他们属于何种广义模态词范畴。本文介绍了时间模态词且、将、已、方等等,以及其他模态词如正、宜、使、谓、故、此然、疑、兼爱、不必、不疑等等。另外我认为前辈学者对有些经文的解释不非常贴切,并对此提出自己的看法。 对于《墨经》中模态词的研究,很多中国逻辑史学者都有提及,有些学者对其中一些词进行了详细论述。纵观当代中国逻辑史研究现状,学者们似乎尚未对《墨经》中的模态词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但把学者们所提到的模态词综合起来,仍能够说明我国早在晚周时期就有了对模态词的认识和记载,并进行了有意识的运用。这同时也证实了我国古代就已有了逻辑研究,为“中国古代有逻辑”提供了一个佐证。
【学位单位】:燕山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8
【中图分类】:B815.1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1章 对墨经逻辑和模态词的诠释
1.1 对《墨经》逻辑的诠释
1.2 对模态词的诠释
1.2.1 广义模态逻辑中的模态词
1.2.2 模态词在逻辑学中的作用
1.3 本章小结
第2章 《墨经》中的主要模态词“必”
2.1 关于模态词“必”的研究
2.1.1 对《墨经》中“必”的介绍
2.1.2 对作为必然之意的“必”的逻辑分析
2.1.3 对作为必须之意的“必”的逻辑分析
2.2 本章小结
第3章 《墨经》中“必”之外的模态词
3.1 《墨经》中的时间模态词
3.1.1 对于“然”的研究
3.1.2 对时间模态词“且”的研究
3.1.3 《墨经》中的“将”
3.1.4 时间模态词“方”
3.1.5 时间模态词“已”
3.2 《墨经》中其他的模态词
3.2.1 表示主观与客观的模态词
3.2.2 表述必然与可能的模态词
3.2.3 关于“此然”与“必然”
3.2.4 模态词“足以”
3.2.5 “疑”在墨家逻辑中的使用
3.2.6 道义词“兼爱”
3.2.7 带有否定字的模态词
3.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本文编号:2830040
【学位单位】:燕山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8
【中图分类】:B815.1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1章 对墨经逻辑和模态词的诠释
1.1 对《墨经》逻辑的诠释
1.2 对模态词的诠释
1.2.1 广义模态逻辑中的模态词
1.2.2 模态词在逻辑学中的作用
1.3 本章小结
第2章 《墨经》中的主要模态词“必”
2.1 关于模态词“必”的研究
2.1.1 对《墨经》中“必”的介绍
2.1.2 对作为必然之意的“必”的逻辑分析
2.1.3 对作为必须之意的“必”的逻辑分析
2.2 本章小结
第3章 《墨经》中“必”之外的模态词
3.1 《墨经》中的时间模态词
3.1.1 对于“然”的研究
3.1.2 对时间模态词“且”的研究
3.1.3 《墨经》中的“将”
3.1.4 时间模态词“方”
3.1.5 时间模态词“已”
3.2 《墨经》中其他的模态词
3.2.1 表示主观与客观的模态词
3.2.2 表述必然与可能的模态词
3.2.3 关于“此然”与“必然”
3.2.4 模态词“足以”
3.2.5 “疑”在墨家逻辑中的使用
3.2.6 道义词“兼爱”
3.2.7 带有否定字的模态词
3.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邹大海;《墨经》不应为墨子所自著——从詹剑峰先生关于《墨经》四篇著作时代的论述说起[J];安徽史学;2003年04期
2 南明镇;中国何以未发展出像西方那样的逻辑学[J];孔子研究;1992年03期
3 陈克守;论墨家的类比[J];齐鲁学刊;1994年06期
4 韩东屏;经“可然”推“应然”[J];人文杂志;2004年02期
5 刘培育;20世纪名辩与逻辑、因明的比较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2001年03期
6 杨武金;从现代逻辑的语言层次观看《墨经》逻辑[J];广西师院学报;2002年02期
7 乔俊杰;;《墨经》语言范畴论[J];天中学刊;2006年01期
8 张忠义;浅析《墨经》中“比”的逻辑意蕴[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9 刘邦凡;论中国逻辑与中国传统数学[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年03期
10 孙中原;墨家逻辑的现代研究——沈有鼎贡献的意义[J];中国文化研究;2001年03期
本文编号:28300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2830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