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的论辩思想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B81-0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二、研究综述
三、选题意义
四、主要内容与创新之处
(一)主要内容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亚里士多德对论辩论题的研究
一、论题
(一)什么是论题
(二)论题的选择
(三)论题如何确立
二、论题的词项分析
(一)四谓词理论
(二)四谓词理论的应用
第二章 亚里士多德对论辩推理的研究
一、根据前提的不同对推理的分类
二、论辩推理的精确化问题
(一)三段论
(二)归纳
三、“论辩推理”与“第三类推理”
第三章 亚里士多德对论辩程序的研究
一、论辩中需遵循的规则
(一)批判性讨论
(二)听众和时间限制
二、论辩双方提问与回答的方法
(一)关于提问与排序
(二)关于回答
第四章 亚里士多德对论辩检验的研究
一、诡辩
(一)斥诡辩
(二)诡辩的逻辑错误
二、辩谬
(一)虚假推理的谬误的根源
(二)消除虚假推理的方法
三、辩谬在论辩中的作用
第五章 亚里士多德论辩思想的特点与理论价值
一、亚里士多德论辩思想的特点
(一)关注以论辩推理为主体的日常思维论证
(二)确保论题论证的意义真实性和逻辑关系的正确性
(三)从逻辑理论高度深入研究虚假推理
二、亚里士多德论辩思想的理论价值
(一)对当代论辩理论的影响
(二)西方论辩理论的修辞回归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童海浩;;论证理论研究——基于宏观论证结构视角[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5年03期
2 弗兰斯·范·爱默伦;谢耘;;从“批判性讨论”的理想模型到具体情境中的论证性会话——“语用论辩术”论证理论的逐步发展[J];逻辑学研究;2015年02期
3 熊明辉;卢俐利;;法律修辞的论证视角[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2期
4 李志国;;论证评估语用规范的复兴[J];毕节学院学报;2014年10期
5 陈彦瑾;;论证研究中的论辩性维度[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4年03期
6 吴自早;;亚里士多德谬误论探析[J];学理论;2014年15期
7 朱建平;;逻辑、逻各斯、定义与自然演绎系统——亚里士多德逻辑的当代诠释[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8 舒国滢;;亚里士多德论题学之考辨[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3年02期
9 晋荣东;;辩证法的论证与论辩性外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10 陈彦瑾;;试析论证研究中语境及社会性因素的介入——从语用论辩术的理论视角看[J];逻辑学研究;2012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杨杰;亚里士多德非形式逻辑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13年
2 陈青青;论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式推论”[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3 邓春燕;论辩与逻辑[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梁瑞春;亚里士多德论辩思想及其逻辑价值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元鹏;非形式逻辑与亚里士多德的论证学说[D];山西大学;2009年
6 段李敏;修辞论辩的特点及其言语表现形式[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07年
7 洪颖;论辩的逻辑分析[D];西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8327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28327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