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尔斯基的真理定义及其哲学价值
发布时间:2020-10-15 08:59
塔尔斯基语义真理论与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以及图林机与判定问题并列,被誉为20世纪现代逻辑在哲学方面的三大成果。塔尔斯基为了抓住古典的亚里士多德对真的直觉,创造性地提出在形式语言中,利用逻辑分析和语义分析的方法,给“真句子”这一概念下一个实质上恰当的、形式上正确的定义。在此基础上,他还提出了语言层次论,创立了逻辑语义学,向世人展示了语义学的非凡魅力,在世界哲学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语义真理论在数学和逻辑方面的成就得到了公认,但在其他层面上却引发了激烈的争论,其中一个最大的争论就是语义真理论是否是符合论。作者就是以这个争议为基础,来构建这篇论文的。首先,本文以真理符合论和融贯论作为传统真理理论的代表,讲述了传统真理理论及其存在的问题,并且区分了真理定义与真理标准这两个概念。其次,本文讲述了塔尔斯基是如何定义“真”的。塔尔斯基提出了真之定义的恰当性条件,即所有可接受的真理定义都应满足的条件,恰当性条件包括实质恰当性和形式正确性。并且塔尔斯基选择“满足”概念作为定义“真”的中间概念,对其进行了递归定义。最终塔尔斯基将“真”作为“满足”的极限情形,得出“真”的定义:对象语言中的一闭语句为真,当且仅当它被所有的序列所满足。最后,本文以塔尔斯基对“满足”概念的定义为基础,认为语义真理论是符合论的现代形式,是一种没有符合关系的符合论,因为“满足”概念恰恰说明了传统符合论中难以说明的符合关系。而另一方面本文认为语义真理论与融贯论是不相干的。塔尔斯基之后,经过哲学家和语言学家的发展,又产生了许多新的真理理论,如真之紧缩论,真之还原论。但塔尔斯基的语义真理论相较于这些真理理论,具有超越性。因为,现代的大多数真理理论都是以塔尔斯基理论中一个重要概念即T等式来表达它们基本思想的。因此,理解语义真理论对研究其他真理理论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学位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B81-0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由
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三、研究的框架及思路
四、研究意义
第一章 传统真理理论及其问题
一、符合论
二、融贯论
三、真理的定义和检验之间的区别
第二章 塔尔斯基真理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真之定义的恰当性条件
(一) 实质恰当性条件
(二) 形式正确性条件
二、特殊的形式语言——类演算语言
(一) 类演算语言
(二) 类演算语言的公理系统
三、对“满足”的递归定义
(一) 非形式说明
(二) 形式说明
四、“真”作为“满足”的极限情形
第三章 塔尔斯基真理理论和传统真理理论的关系
一、没有符合关系的符合论
二、与融贯论的不相干性
三、真理悖论和真理概念的超越性
结语
参考文献
一、著作类
二、期刊类
致谢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41965
【学位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B81-0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由
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三、研究的框架及思路
四、研究意义
第一章 传统真理理论及其问题
一、符合论
二、融贯论
三、真理的定义和检验之间的区别
第二章 塔尔斯基真理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真之定义的恰当性条件
(一) 实质恰当性条件
(二) 形式正确性条件
二、特殊的形式语言——类演算语言
(一) 类演算语言
(二) 类演算语言的公理系统
三、对“满足”的递归定义
(一) 非形式说明
(二) 形式说明
四、“真”作为“满足”的极限情形
第三章 塔尔斯基真理理论和传统真理理论的关系
一、没有符合关系的符合论
二、与融贯论的不相干性
三、真理悖论和真理概念的超越性
结语
参考文献
一、著作类
二、期刊类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菲菲;;西方哲学中的真理观浅探[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2 李主斌;;符合论VS融贯论?[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年09期
3 唐芳芳;;塔尔斯基的真之语义定义[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8年06期
4 王文方;;塔斯基的真理定义与物理论[J];逻辑学研究;2008年01期
5 乌云高娃;;论塔斯基语义真理论与符合论的关系[J];前沿;2006年12期
6 李涤非;;符合论真理观及其问题[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6年06期
7 夏年喜;;浅析塔尔斯基真值条件语义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8 曾志;西方知识论哲学中的真理融贯论[J];社会科学辑刊;2005年01期
9 张桂权;“真”能代替“真理”吗?——就“真理”和“真”的辨别及译名问题与王路先生商榷[J];世界哲学;2003年01期
10 毕富生,刘爱河;塔尔斯基的真理理论及其对语义学的贡献[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本文编号:28419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2841965.html